79文学>都市现代>我的八零年代>第二百八十二章 身份转变

.bqg34.,!

“小军,永生来了!”

在关晓军和关阳坐在后院躲清静时,卢新娥走到后院嚷嚷道;“快出去接一下!永生和永琴都来了!”

关晓军站起身来,看了关阳一眼:“走吧老姐,咱去迎接一下吧。”

关阳好奇道:“永生这段时间不是一直都在盛海么?今天怎么来了?永琴没去盛海啊?”

她们姐弟前几天去燕京的时候,曾邀请何永琴一起出去玩,却被何永琴拒绝了,小姑娘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自己的哥哥何永生了,准备在暑假期间去找哥哥去,不想单纯的出去玩。

对于何永琴的决定,关晓军自然不会反对,将何永琴送到去盛海的火车上,又给了她一沓钱之后,才和关阳一起去了燕京。

在燕京居住的这段时间里,关晓军没少与何永生通话,在他的安排之下,何永生已经在盛海几个区里盘下了不少门面房,将之打通,做起了超市生意。

超市的名字便叫做家乐福,算的上是云泽市家乐福的分部,不过只开了五家,徐汇、长宁、静安、黄浦、普陀,这五个区的超市地址都是关晓军拿着盛海市的地图,一笔笔圈起来,让何永生一段路一段路的尝试询问,最后才谈拢购买的。

此时城市内修建的商业建筑并不多,即便是有,也是按照百货商场的样子修建出来的,在地形利用上,远不如云泽市家乐福超市自己设计出来的房子科学合理,何永生在盘下这些店铺之后,还得进行后期的改造,才能符合超市的需求。

关云山内部培训的一些员工,因为这个缘故,还被何永生借走了好几个,用来指导盛海家乐福超市的装修和员工培训,本来是关云山是不太乐意将员工外借的,后来是关晓军做了一些思想工作,非常隐晦的说出自己在何永生的超市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后,关云山方才放出了几个人去盛海。

关晓军有自己的小金库,有着不菲的稿费,都是自己掌控,这在整个老关家都不是秘密,尤其是关晓军曾不经意的透露过自己也曾参与过何永生买股票的事情之后,连关宏达都对自己这个孙子的手笔大为赞叹。

关晓军对家人说,自己在这波行情里赚了十多万,关宏达在高兴之余,大手一挥:这些钱随便自己孙子折腾,谁都不要插手!

不过他要是知道关晓军赚的不是十几万,而是两三个亿的话,怕是绝不会如此轻松了。

也就因为这个原因,当关晓军说何永生的超市自己也有股份时,关云山并没有怀疑,接受了何永生借人的请求。

此时超市在整个中国依旧是新兴事物,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很多小县城都没有成规模的超市,此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百货大楼和政府划出的集贸市场。

便是在盛海这个一直走在流行前沿的城市,超市也不是很多。

其实真要是说起来,在一百年前,盛海便已经有了超市的存在,只是因为种种风波而被废止,待到第一家大型超市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八四年了,那时候叫做自选商场,开设在臧南路,当时曾引发了一阵轰动,各路记者纷纷报道,但是那时候的超市经营模式有问题,再加上计划经济的种种限制,开了两年便宣告关门。

等到了九一年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超市终于出现,那就是联华超市,开设在曲阳路玉田路的工人新村那里,第一天开业,便处于爆满状态,人流汹涌,排队能排到两里地去。

要么说盛海是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呢,一切新鲜事物基本上都是先从这里开始,然后再向各地普及,超市也是如此。

不过这个时候的超市开设,极为麻烦,商品组织很不容易。

商品市场仍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运行下,远不像后世,生产单位直接与销售终端对接,所有商品标准化包装后上架销售。

那时候的糖果是散装的,冰糖是散装的,甚至卖的还是散盐。

散盐见过没有?

就是那种大盐粒子,一颗颗盐分的结晶体,如同冰糖块一般,因为纯度不够而颜色发黄发暗,与后世雪白的加点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那时候的农村地区吃盐,吃的都是这种大盐粒子,吃饭之前要将这些盐巴敲碎,然后以酒瓶子或者擀面杖碾碎,碾成粉末,才能放进饭菜里。

这些大盐粒子是散卖的,直接称重,要多少称多少,就如同卖菜**一个样。

非但是食盐,便是酱油、食用油、醋、黄豆酱,都是散装的,买的时候自备容器,直接以量具称量,散卖。

后世网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打酱油”,很多孩子只把这当成了口头禅,可是在九十年代,酱油真的就是打的,打酱油,打醋,买酱,那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放到后世,孩子们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甚至都不太理解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吃的食用油大都是豆油和棉油,菜籽油和花生油都属于有点奢侈的东西了,尤其是花生油,在物质贫乏的时候,很少有人舍得去榨油吃,想吃了,也就是拿着油瓶去打上几斤。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厂家也都没有那种标准化的包装,因为此时标准化包装很不现实,尤其是油盐酱醋,要是采用玻璃瓶子包装的话,显得太过奢侈。

要知道此时的玻璃瓶很值钱,收破烂的收酒瓶子,一个瓶子最低也是五分钱左右,好的甚至五六毛钱,一两毛最常见,而打一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二章 身份转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