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都市现代>相宝>第113章 安西王冠
第一排桁架,一半的位置放置着卷轴,是字画,不多,只有大约三十来幅,想来精品都被杨启志挑选走了。

解/开卷轴上的丝绸,卢灿让杨坤帮忙摊开。

这是一幅题字山水,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山峰奇峻,绝壁险峭,草木华滋。

左上角有钤印“髡[kun]残”。

这是一幅刘介丘的《山居图》,绝对的上品货色。

髡[kun]残是明末清初的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

刘介丘年轻时参加南明何腾蛟的抗清队伍,兵败后出家为僧,其人其节都值得赞叹。

“福老,这幅画,杨老爷子怎么没……”卢灿诧异的问道。

福老面色淡然,“他拿走的那幅,更好。”

卢灿苦笑,想必当初收来两幅刘介丘的字画,杨启志挑选走的那一幅,要比这更出色。

刘介丘的画流落缅甸,完全有可能——他虽然兵败后出家,可依旧心存老明,不断的以自己的字画润笔费,支援南明的抵抗军队。

支援两幅画,算什么大不了。

“阿灿,你想看看我爷爷收藏的字画吗?我回去帮你说说看。”杨坤见卢灿如此神色,在一旁说道。

卢灿确实有这想法,可还是按捺下来,自己和杨天和关系不错,但和杨启志,只是第一次见面,而杨启志本人,虽然看起来客气,本意如何,卢灿还真的揣摩不透。

“算了,你爷爷将字画视若珍宝,外人难得一见,没必要这么麻烦。”

“况且,人要知足。这幅画已经足够让我享受,再去看另一幅,岂不是又让我心痒痒?”

“你这不是让我看画呐,而是勾起我的痒痒肉呢。太痛苦,不划算!”他摇摇头,否决杨坤的建议。

收藏,也讲究,眼不见心不痒。

卢灿的痒痒论,让福老和杨坤哈哈大笑。

“小卢的心态不错。玩收藏,就要知足常乐。”福老夸奖道。

三十四幅字画,以元明画家作品为主。

最珍贵的一幅,当属元代黄公望的《龟山风雨图》。

黄公望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独创浅绛山水的画法,开一派之先河,影响明清两代无数知名画家。

可以这么说,明清两代画家,基本就找不到不学黄公望画法的。

这幅《龟山风雨图》虽然未曾有传世记录,但在卢灿看来,这件作品一眼真。

因为他曾经见过黄公望的《洞庭奇峰图》(收藏于台北故宫),两者画风,笔触、创作年代,如出一则,是典型的山水姊妹篇。

看完字画,卢灿在账册的字画栏上打勾——这些全部打包。

这一排桁架的另一半,是珠宝玉器。

这里的珠宝玉器,都是老物件——缅甸与香江一样,在现阶段,老式珠宝还不如新珠宝值钱,因此天和斋对福记当铺的老式珠宝,看上眼的不多。再加上天和斋的那些人,对老式珠宝的翻新技术,可没有卢灿这么精通,因此,这里还有一些遗留。

另外还有一些是福老特意珍藏的,譬如眼前这顶珠链王冠。

老先生对自己的这幅藏品,很喜欢,他抚着王冠上的平板,“小卢,你能猜出,这是哪一位王爷的冕冠吗?”

这其实并非王冠,而是“冕旒”(liu)。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让你记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后来被代指为皇冠或者尊者王冠。

“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征着头顶着天,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权威。

前面和后面的珠穗叫做“旒旒”——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有成语“旌旗垂旒”就是这个意思。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冕冠通高18厘米、板长48厘米、宽23.5厘米、帽筒径18.5厘米。为藤蔑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代表要听到良策,辨忠奸!

这顶冕冠,造型并不复杂,装饰甚至可以说寒酸,但它大有来历。

能证明这尊冕冠身份在帽桶前方的方形金圈内,用金丝绣着两个隶书“安西”!

这是明末“安西王”冕旒!

南明朝廷礼制混乱,一时间,卢灿还真的没想起来,这位安西王是谁?

乱世封王者,必有盖世功勋。南明永历帝能有十五年的统治,离不开“南明五大臣”——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艾能奇、李文秀。

孙可望一度被封为秦王,他是叛乱而死;郑成功为潮王,他的活动范围是东南沿海,不可能是安西王;刘文秀的封号是蜀王;李定国的封号是晋王;艾能奇被杀后追封为齐王。

卢灿脑袋中灵光一闪,啪,他打了个响指。

这位安西王,他知道是谁了。


状态提示:第113章 安西王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