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都市现代>相宝>第358章 北平笺谱
为主,与香江古玩店的差别不大。

进门右侧是会客区,一张八仙桌,一位老者坐在那里,似乎正在教授两位伙计维修古籍。这三人见卢灿进门,抬头看了眼,继续自己手中的活计,估计也没把卢灿当成顾客。

刚才问话的,是一位二十三四的年轻人,站在收银台边,正眼神不善的瞅着卢灿。

一楼拢共就这四人。二楼应该还有货品,因为卢灿没看到荣宝斋经营主项——字画。

“陆润痒的匾额呢?还在不在?”卢灿的手探进雷锋帽中挠挠,棉布帽戴久了捂汗,头皮痒痒。

如果陆润痒的题匾还在的话,卢灿还真想买下来。嘿嘿,上辈子他和当时的荣宝斋总经理唐双禧也算是酒场朋友。买下来之后,也许未来还能用到呢?

“什么鹿痒痒的匾额?没有!”负责收银的年轻人,估计就没听说过,硬梆梆的回复。

一句鹿痒痒,听得卢灿想要扇他。

“大华,别瞎说,以后上课的时候认真点!”听见卢灿提到陆润痒,那老者站起身来,向卢灿走来,训斥那位伙计一句——作为店伙计竟然不知道店名的题写者,这说到哪都算是丑闻,更别说古玩圈。

老先生骂过伙计后,向卢灿拱拱手,“这位先生,我们店的年轻人,都还是学徒,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青袍长衫,一看其风范,就是民/国年间常在古玩铺打滚的主。

卢灿连忙回礼,笑道,“没事,我就问问,老掌柜放心,这事不会有人知道。”

卢灿的回话,让老者面色好很多,他手臂伸展,“当不得掌柜的,现在没这称呼了,就是帮忙掌掌眼,带带学徒。先生自己看?还是我帮你介绍介绍?”

老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询问对方懂行还是不懂行。

清末民/国时,这些古董铺有两种服务:一种是顾客自认眼力不错,可自选,店铺不负责真伪,买到赝品自认倒霉;另一种是掌柜的或者伙计介绍,他会仔细询问你购买这物品干嘛用?这时,除非是生客,否则不会卖给客人赝品,尤其是做礼品的,更不会有赝品,那是砸招牌的事情,弄不好会惹官司的。

“老先生,您忙您的,我自己看看,眼力不好就当是交了学费。”卢灿拱手致谢。

卢灿这话,让这位老先生刮目相看。

懂行啊,老者打量卢灿一番,看他唇红齿白眼睛微蓝,笑眯眯的神色,站立之间颇有风范,心头嘀咕一句,看来是那位大家的后人,出来见世面的。

也不勉强,伸手示意卢灿自便。

卢灿没着急看柜台,而是先看中岛的书摊。

这摊位其实是两张钢丝床拼合,搭上木板,这种摊位很适合移动,估计平时是摆放在门口拴马桩附近,今天天冷,没出摊而已。

果然有好东西!

卢灿第一眼便看到两函书,顿时移不开了。

两套书匣制式一模一样,瓷青(青花蓝)纸硬皮套函,约莫六公分厚度,左侧骨质双锁扣。扇左上方贴有长型书签,一本是《北平笺谱》,另一本是《京城笺谱》。

笺,大家都知道,印有诗画的信纸,比较知名的有唐代的“薛涛笺”。

笺谱,就是将各种精美的笺纸合辑成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既是文房用品,同时也可以归纳到书籍一类。历史上最知名的笺纸莫过于“薛涛笺”,最知名的笺谱,则是《萝轩变古笺谱》。

《萝轩变古笺谱》是明代天启六年吴发祥刻印,上下两册,堪称我国古代拱花木刻彩印笺谱之首,是中国早期木版彩印的绝世精品,存世一套,藏于上博。

说起这套笺谱的珍贵,还有个小故事。

1963年,嘉兴古旧书店的臧松年收购到明刻《萝轩变古笺谱》,以70元人民币成交。为确定是否为真品,将这份珍贵的文书,送往上博鉴定。

上博的徐森玉馆长,已经八十有二,见到这宝贝,死活不放!

可人家是来鉴定的,你上博留着,这说不过去啊!

为了将这宝贝留在上博,徐老早晨六点钟就去沪市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家堵门。领导被逼得没办法,不得不跨省协商。

上博以金农隶书轴、项圣谟梅花轴、钱载兰花图轴、郑板桥竹石轴、郑板桥行书轴、文征明山水、李鳝焦石图轴、吴昌硕水墨水仙石轴、吴昌硕行书屏、吴昌硕岁朝清供、吴昌硕七言石鼓联、吴昌硕墨荷、蒲华梅花轴等,外加八百人民币,换来了这部《萝轩变古笺谱》。

卢灿眼前的这两本,自然不是《萝轩》,可是,这两含笺谱,同样在中国笺谱发展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左侧的《北平笺谱》。

它的编撰者为鲁迅和郑振铎!

卢灿伸手准备拿书,快触摸到书籍时,又赶紧缩回来,从军大衣的口袋中,掏出一副白手套,戴上后,才小心翼翼的抠开《北平笺谱》的骨扣!

函套打开,露出同样祠青纸书衣。

《北平笺谱》封面题签者为鲁迅好友沈兼士,书体为行草,加盖“沈兼士”白文印。

扉页由沈兼士之兄也是鲁迅好友的沈尹默题写,书体为行楷,书为三行:“鲁迅西谛编,北平笺谱,尹默”,名下加盖“沈尹默印”白文印。

顺便说一句,沈尹默、沈兼士还有一位兄长沈士远,都是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有“北大三沈”的美誉。

卢灿的一举一动,都落在一楼的那位老者眼


状态提示:第358章 北平笺谱--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