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都市现代>相宝>第754章 香筒之秘
要把他踢出局,这老奸巨猾的家伙要是搅局,还是有些头疼的。

卢灿点头之后,屋内气氛融洽很多,温老汉安排儿媳进来帮忙倒茶,不光罗玉强,连罗圪垯也有了座位。

谈成第一件交易,温碧璃立即捧着走豇豆红柳叶瓶,自然不能让对方再上手。

卢灿打开面前的第一只纸箱,里面有七八件物品,最上面的是一方竹木香筒。

香筒,文玩类,古代读书人或者大家小姐,用来美化室内空气一种用具,比笔筒要袖珍,常用镂雕在筒壁和筒盖部位形成细密的小孔,用以散发香味。

家用香筒有盖,是古代富贵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实用品。

还有一种香筒,用来放置香枝,那就是供具,供具香筒更像笔筒,无盖。

古代对祭祀或供奉都很重视,因此,供具香筒做工装饰均有讲究,多数以各种吉祥图案装饰,以表对于神明祖先的虔诚敬意。

眼前这只香筒,分为底、身、盖三节。

器身为竹材,直通式,透雕兼高浮雕手法,刻有一幅山水图,一共有四个镂雕透点,分部在筒身四周,可以用来散发香味。

卢灿转动筒身,目光落在山水图中的某一点,眉头越皱越紧。

筒底和筒盖具为镶嵌红木,底座略厚,四周是圆雕莲花座形态,筒身嵌入其中。筒盖是黄花梨平套,透雕暗八仙图。八件八仙代表性的物品之间,各有一个微小孔洞,也是用来散发香味。

卢灿稍稍用力,檀木底座有轻微松动,这香筒是可以拆卸的。

底座镶嵌部分遮盖了器身雕刻画面,他便单手握住器身,另一手抓住底座,猛然发力,噗一声,莲花底座与竹筒器身分离,露出被掩藏的那一部分部分。

器身所雕刻画面,全貌都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是一幅竹雕《湖舟夜行乐》,署名张希黄,还有竹刻浮雕印“希黄”,篆书。

这是明末“留青圣手”张希黄的作品。

竹刻的历史源远流长,宋时已渐繁荣,至明代竹刻艺术已达高峰,流派纷呈,精品迭出。主要的艺术流派有嘉定派、金陵派、浙派,艺术风格各有特色,雕刻手法各有千秋。

浙派竹雕艺术“留青圣手”张希黄就出自嘉兴,他所创的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成为后来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

留青阳文刻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肤。这种雕刻手法,讲究细工精致,非常适合表现山水纹理,雕刻中以皮层的全留、多留、少留来刻画图案色调的浓淡变化,使画面宛如一幅浓淡宜人的水墨画,世称留青竹雕,张希黄也因此被尊为“留青圣手”。

张希黄的作品很值得收藏,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卢灿惊疑的并不是作者,而是另外两点……

其一,这件香筒并非张希黄一人所制——底座的圆雕手法、香筒盖上的透雕手法,与张希黄所负责的器身,风格各不相同。

这是……包括张希黄在内的三名雕刻高手合力之作。

这件作品最初的主人是谁?竟然能请动三位雕刻大师为自己之作一只香筒!

他怀疑的第二点,则是器身画面所雕刻的内容!

圆月方升,湖水平静,层波潋滟,树影婆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良辰美景,正可行宴乐之事;聊聊数笔即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活动场景,或据案饮宴,或扇炉生火,或端茶进酒,不一而足。

卢灿关注的是,稍远处的一栋行乐图所在的阁楼。

张希黄的浮雕虽然历经数百年,可阁楼横匾上的“墨林堂”三个篆书字体,依旧能辨认出来。

“墨林堂”!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可卢灿知道啊!

世人知道项元汴,知道天籁阁,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项元汴先生的天籁阁,仅仅是他的四大藏宝楼其中的一座,其它三座,分别是“墨林堂”、“白雪堂”“退密斋”。

如果说,天籁阁是项老的书籍字画楼,那墨林堂就是老先生收藏各类文玩的收藏楼!

卢灿万万没想到,竟然在岭上的一件竹雕上,窥得项老墨林堂之一斑!

5


状态提示:第754章 香筒之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