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大魏王侯>第四百一十一章 传言
点,我知道你们都是拿命来换钱,指望家人过的更好的好汉子。我对你们唯一要说的便是要一切多加小心,在我这里就莫要拿钱换命了。到了时点就上来,慢慢浮,不要急着一下子就上来,你们都知道那样会得病,不要潜太深,不要潜太多次,一天一个人不要超过三次,这样能叫你们活的久些。我知道你们都是没有田亩,甚至没有家宅的最穷苦的人,不然不会做这种九死一生的活计。我这里缺人,你们在这里呆几天看看,若是想来,带着家小一起来投,会给你们分田亩耕作,会过上好日子,不习惯种地的,当匠人,工人,或是放羊放鸭打渔,我这里缺人的很,不会叫你们没工可开饿着的,到这里,比你们拿钱换命要强的多了。”

在场的采珠人,没有一个想得到徐子先居然会和他们说这些。

他们确实是最低贱的一群人,并不是说他们是贱户,在各地都有一些贱户,是前朝余孽,开国时曾经的汉奸或是什么恶人的后代,判为娼户,乐户,这些人是真正的贱民,一生一世和子孙后代都要操持贱业,这是对他们祖先的惩罚。

采珠人并不是贱户,但他们生活的也是相当悲惨,他们是最赤贫的贫民,从身无分文到薄有家业,都是看天看运气。

有的人第一次深潜就死了,除了丢了一条命之外一无所获。很多人到了中年就浑身是病,没有丝毫力气,喘气都很难,然后很快就死去了。

如果有田地可种,或是当个渔夫,只要能养活自己和妻儿,当然比当采珠人要强的多。

很快这些采珠人中响起众人的应和声,不少人都应承下来,答应在岛上看看再说。

这些底层的人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蠢,他们要实地看看,研究一下,看看岛上的情形到底怎么样。他们很穷,越穷的人就越难改变,因为每一次的转变都可能是搭上一家老小原本还算稳定的生活。

富人很容易转变,他们会奇怪为什么穷人抱残守缺,但他们又怎么会明白和理解,穷人的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全家人未来生活的转变,甚至包括妻离子散的悲惨结果呢。

徐子先显然很明白并理解,叫这些人多走走看看,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徐子先离开后,众多的采珠人开始活动手脚,准备上小船到沉船处,然后下船捞取物事。

在上船时,一个采珠人突然道:“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东藩岛上的人对南安侯为甚那般敬重了。”

其余采珠人俱是点头,脸上都有感动之色。

徐子先的话,一听就知道不是应酬敷衍,而是相当认真的关心,甚至愿意帮他们安顿好家小,这些赤贫百姓,何曾见过达官显贵们这么对他们?

南安侯不光是关注,事实上这位君侯对采珠的流程和危害相当清楚,这才是真正令采珠人感动的地方。

大量的小船带着采珠人到沉船处去了,开始有人往海面上跳下去,腰间缚着绳索。这是一伙无比强悍的人,瘦弱,但意志异常坚定,他们开始往十几二十米下的水底深潜,到了水底,这些人才感觉到可怖,到处是沉船的残骸,可以看的出来海战的残酷和惨烈,大船和小船夹杂在一处,间隙处夹着人的尸体,形态可怖。

到处是沉没的兵器,铠甲,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务,由于事前得到了嘱咐,采珠人们开始在水底摸索起来。

……

“东藩的南安府军大胜群盗,斩首两万多级,海盗溃散,已经自东藩海面逃回吕宋?”大量的采珠人被从海边募集上船而走,风声立刻传遍了闽清一带,然后传递到福州。

福州府城距离闽江出海口有好几十里,距离南安侯府招募采珠人的闽清海边和岛屿有一百多里,距离就更远了。

而从闽清海岸抵东藩,不到七十里的路程,一天之内可以打个往返,是距离最近的所在了。

等消息传到府城,并且传到赵王耳中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天了。

赵王正在雅厅请客,一些福建路愿意投效的文官,多半是六七品的官职,仕途不利,希望在赵王这里打开突破口。

另外是一些四品,五品的厢军高职,这些人则是赵王府的常客,几乎每天都来报道。

赵王的驭下之道就是恩结于下,他收入颇丰,加上志图高远,所以对厢军将领相当厚待,平素的赏赐不说,几乎也是有求必应。

几个厢军的军都指挥,每当军饷不足,军伍将要哗变时,就跑到赵王府来求助,也多半能够得逞。

这一次,何得清,刘杰等军都指挥,就是因为厢军在这一阵子屡屡调动,最远的是从邵武军的山里调到福州或漳州一带驻防,厢军的军饷其实也并不低,每月两贯钱,若是足额到手,等若一户十亩地的农家两年左右的纯收入。

但相当明显,厢军的军饷会被克扣很多,不足额,假钱,劣钱,伙食费被克扣,训练经费被贪污,军械被变卖,以次充好,这都是常态,甚至两府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了。

若在家门口驻守,厢军还能勉强支应,若调集远征,几百里路走下来,伙食粗劣,军饷不足,自然叫苦连天,甚至有哗变的风险了。

几个厢军将领,就是前来叫苦,希望大都督府能临时拨付一笔款子,下发给厢军军人,以提振士气。

为此赵王只能写条。子给转运使赵德邦,令其设法,而他则带着这些文武官员,在雅厅设宴,众人一起喝酒等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一章 传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