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明越坡>第七百零七章 刘伯温不愿为相

朱元璋思忖着,李善长这哥们儿一天病着,这左相的职责就一天没有人来履行,这肯定是不行的。s

最终,朱元璋与李善长达成了一个折衷方案,李善长仍居左相之职,直到其康复之后,再入朝理政。但同时,为了解决左相职位虚缺的问题,朱元璋决定再提拔一人为左相。

朱元璋要提拔一人为左相,刘伯温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个连咱们普通老百姓都能明白的道理,朱元璋岂能不明白?于是,朱元璋率先找到了刘伯温。

不过让朱元璋惊讶的是,当刘伯温听说朱元璋要提拔其为左相的消息之后,并不是像他预想的那样,立即跪下磕头谢恩。

当然,刘伯温跪倒是跪下了,头也是磕个不停,但是刘伯温坚称自己没有左相之能,如果擅据高位,那就是瓦釜雷鸣,必将给大明带来祸患。

别人都是巴望着升官发财,这刘伯温倒好,朱元璋要提拔他,他反而再三推辞。朱元璋不高兴了,准备来点儿强硬的,说这个左相你刘伯温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这话一出,刘伯温是将头磕得更响了,他立即跟朱元璋掰扯起来。刘伯温告诉朱元璋,他现在既是御史中丞,又兼太史令,还得帮着朱元璋谋划军机,本来就已经忙得团团转了,要是再兼任左相,他实在是忙不过来。

刘伯温再三声明,他倒不是怕苦怕累,大不了也就是跟李善长一样累得病倒了。他是怕这实在是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万一出了大的纰漏,给大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那就愧对皇上的厚恩了。

要说刘伯温这话说得也是有道理。

虽然御史中丞和太史令都管理着许多繁杂事务,但这些事情只需要刘伯温把握方向,抓住大事、抓住脉络即可,具体事宜还有一些属官办理,刘伯温也不至于忙得团团转。

不过,刘伯温最后所说的帮着朱元璋谋划军机,这倒是个属官们无法代劳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自从朱升老爷子辞官了,李善长又病倒了,早先三大谋士共同承担的任务,一下子全压到刘伯温身上了。况且,眼下正是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的关键时期,如果再将刘伯温也累倒了,那朱元璋就傻逼了。

虽然朱元璋对刘伯温坚持不受左相之职,有些不大高兴,但细细一想,刘伯温推辞得也有道理。最终,朱元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让刘伯温推荐一个左相的人选。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与李善长素来不和,这次让其推荐一个左相人选,代替死对头李善长,刘伯温必然积极响应。

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伯温竟然跪在地上说,这左相之职还真是只有李善长能够胜任,其他人都没有李善长那个本事。

朱元璋脑子转得飞快,琢磨着刘伯温这哥们儿是不是对自己不大信任,怕自己让他推荐一个左相人选是在试探他?毕竟眼下正是浙东集团趁势取代淮西集团的最佳时机。

于是,朱元璋又耐心细致地跟刘伯温讲道理,说眼下李善长病重,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必须得先找一个人顶上。至于这左相的人选,还是要刘伯温帮着斟酌斟酌,如果刘伯温推荐的人选合适,与他这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也能更好地配合工作。

朱元璋这话可以说是说得够透亮了,以刘伯温的机敏不至于不明白。朱元璋就是告诉刘伯温,之前他与李善长不和,双方在工作上互相掣肘。这会儿正好可以推荐一个浙东集团的人,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

对于朱元璋抛出的这么诱人的条件,刘伯温并不为所动。刘伯温只是反复跟朱元璋言明,眼下的确是找不出一个适合顶替李善长的人选。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决定索性把话给挑开了,他就不相信这刘伯温真的不为所动。

朱元璋问刘伯温,杨宪现在已是右相,对中书省的工作也算比较熟悉了,要不就让他暂代左相之职?

杨宪与刘伯温的私交可不一般,应天的大小官员都知道,朱元璋更是知道。朱元璋亲自点名由杨宪出任左相,刘伯温难道还有反驳的道理?

不过刘伯温接下来所说的话,着实是让朱元璋感到惊讶。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杨宪是万万不可升任左相的。刘伯温说,要论才能,杨宪当这个左相没有问题,但要论胸怀,杨宪可是没有宰相的肚量。读书楼

要说刘伯温这话确实是说到了点子上,朱元璋对他这番对杨宪的评价是相当赞同的。因为就在李善长病倒不久,杨宪就频繁上奏李善长的过失,甚至有好多事情都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真凭实据。

朱元璋明白杨宪跟李善长不对付,但这么频频地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小报告,连朱元璋都有些打心眼儿里看不起杨宪。

既然杨宪不合适,朱元璋立即跟刘伯温提起另外一名人选,那便是汪广洋。

这汪广洋与刘伯温、杨宪可以并称浙东集团三巨头,杨宪不合适,刘伯温又不肯就任,朱元璋便只好提起汪广洋了。

可谁知朱元璋刚刚提起汪广洋,刘伯温便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汪广洋算得上是个能臣,但真要让他出任左相,恐怕不光是他的才能不够,他的德行也不够呀!德不配位,可是为政之大忌呀!

朱元璋接连提了浙东集团的两个人选,刘伯温都予以了否决,这确实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心里犯了嘀咕:这哥们儿


状态提示:第七百零七章 刘伯温不愿为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