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西南崛起>第一百二十六章 举贤不避亲

丞相府,书房,高明顺给他老子上了一杯茶,“父亲,段延贵那边,该如何处置?”

高泰明想了一下,“当是到了建昌(西昌)吧,”

“是,按行程,段延贵今日应当到了建昌,”高明顺回道。

“他这一路上,并无耽搁,看来,是直奔建昌而去,”高泰明说,“明顺,你以为,他所为何事?”

一开始,他们都以为段延贵此行,是为了打探虚实,并伺机掺沙子,这样的事,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基本操作。

段家往高家掌控的地方掺沙子,高家也变着法的往段家掌控的地方掺沙子,高家滇东、滇西的两支,也彼此掺沙子……

但看段延贵这急匆匆的,一路少有停留的样子,肩负的真不像是这样的任务。

别说掺沙子,他连会川(今会理)都没好好看过。

“应该也不会是接触宋朝官方,”高明顺道,“若真是想接触宋朝官方,段延贵不应这么大张旗鼓,”

高泰明点头,是啊,为的应该也不是这事。

首先,因为自己持反对意见,段正淳目前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即便是要做,那也应该是悄悄的,不应该是现在这样,摆明了车马。

“何况,儿子觉得,即便他们的目的,是联络宋朝朝廷,也一定不会如愿,”高明顺补充道。

高泰明点了点头。

这么些年来,他们当然对身边的这庞然大物,宋朝,也有相当的了解。

没办法,世宗保安年间(宋皇佑年间),宋朝狄武襄公率军平侬智高之乱时,麾下宋军自两江口挥师直入国境(据说,当年狄青麾下先锋杨文广,率军由广西深入到云南文山一带),所带来的震撼,这么些年过去,依然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原来在北方屡遭败绩的宋朝,并不是没有精兵强将。

好笑的是,狄武襄公那样的英雄人物,最后却也免不了被宋朝的文臣算计,最后落了个郁郁而终。

可见宋朝的那些文臣,也并不全是草包,在对待大理国请封一事上,也是如此。

若有使者去,他们总会热情接待,但请封,却从来没有成功过。

各种原因,高泰明和高明顺都很清楚。

宋朝的那些文臣,虽然一个个的怕是连剑都提不动,偶尔朝中出了个名将,他们便一个个的连睡也睡不安稳,但在有些事上的执念,却又不比武将差。

这么些年过去,燕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中,北部诸多国土,也一再被辽、西夏等侵占,但他们依然没忘了,在汉唐时,大理国和交趾,只是中央王朝的一个郡。

哪怕当年宋太祖在大渡河畔轻挥玉斧,诏宋朝和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这么些年过去,还是有不少人,依然在做着有朝一日,时机成熟,便恢复汉唐版图的美梦。

所以他们为什么一直以来不同意大理国的请封?

因为一旦宋朝官方同意对大理国进行封赏,就是从法理上,把大理国的地位明确了下来,从法理上,承认大理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是中原王朝的一个边郡。

这样万一将来想收复大理,就一定会让藩属国个个离心,而没有明确的封赏,就没有这样的麻烦(后来宋徽宗时,已经登基的段誉一请封,徽宗皇帝马上同意,拜段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可见这娃真不是个争气的,把祖辈的那些雄心,哪怕只是嘴上的、梦里的,也都丢了个干净)。

所以高泰明父子都清楚,段正淳想请封,那结果,也肯定不会有任何结果。

他们之所以这么笃定,除了他们对宋朝意图的了解,还因为,当年高升泰一登基,便也打过这样的算盘,结果却只得来了几句说了跟没说一样的话。

高泰明跟着又笑了笑,“手里东西太少的时候,没准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这话说得很是霸气,怕是一向气度恢宏的段正淳若是听到,多半也会拍案而起,不带这么小看人,把我老段不当皇帝的。

所以这样的话,高泰明也只是偶尔会在这个自己最喜欢的儿子面前说说。

“皇上,应该现在还没到那样的地步,”高明顺道。

“也不好肯定,”高泰明道:“我们的改制……”

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的改制,可以说是彻底的打消段家将来有一天,实力会超越高家的绝户计,在这样的态势下,段正淳就是做出这样的事,也不是不能理解。

“重点是改制,”高泰明到:“段延贵那边,就由他去吧,让他们不要在他身上花太多的心思,放一些人跟着就行,”

“明顺你也一样,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改制一事上。”

“儿子谨记,”高明顺站起来答道。

“东都那边,”高泰明刚起了个头,就听到外面通传,“劝爽(类吏部)高爽长到,”

高泰运大步走进来,“相国公,明顺,”他快言快语的道,“那个段延贵,还在会川都督盘桓,我以为,怕是不好这么放任。”

高明顺看了他一眼,“不知伯父以为该如何做好?”

高泰运径直在高泰明旁坐下,“他们这一次,也算是提醒了我,会川,可是和宋交通往来的要地,”

“无论段延贵,无论皇上那边有什么打算,我以为,我们应当为会川派去更得力的主官,”

高明顺看了他老子一眼,又问道:“调整会川都督的主官,不知二叔可有合适人选,”

“首先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六章 举贤不避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