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都市现代>逆熵论>第七十二章:星光意境

修炼原理也是如此,《星光沉降》之所以能在星光下达到最高效率,不是星光之中有多少能量,而是利用星光之中的信息和熵值做为微扰器。所谓微扰,是指尽量不影响系统运行的一种微小调试,当然越是微细的能量效果越好。

熵阵的能量还是太过炽烈了,就像是一台天平最小的砝码是1克的,你的测量精度就无法达到0.1克。现在利用外部大量微弱的星光,就可以将这个精度提高一两个量级,修炼的效果当然要好得多。

因此,这部《星光沉降》看来也不太简单,它之所以只是最低级的鸡胁引导模型,但其蕴含的认知却十分有深度,很可能是一位牛人的试手之作,这个世界可是很少有满天繁星的天气,否则它应该能评为sān_jí。当然,所有的引导模型其实都不简单,无不蕴含着智慧和感悟,所以引导模型比战技的数量要少得多。

其实,“转化率”这个说法实际上也不对,完全是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前辈”们自以为是的说法,实际上人们并没有从晶石中转化什么能量,它只是一个媒介,真正的能量还是靠食物补充。

引导模型只是打破原来的上限,普通人的熵能是一条小溪,现在加筑了一条能够节流蓄水的堤坝,变成了一个水库,就具有了更强的力量。

引导模型就是一**程蓝图,那么食物营养是原材料,而晶石只是生产工具,三者共同改造人体。用生命来类比可能更直观,有点像一棵树的生长,引导模型相当于遗传基因,而晶石代替的是阳光的作用,食物自然就是养份。

熵能,严格地说,它比经典的能量更接近宇宙的本质,因此它的命名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能量”这个概念先入为主的关系,这个名字显得熵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其实完全相反,所有能量都是熵的表现形式。

一个君王号令天下,并不需要什么实质性的能量或物质来影响每个人,他只是站在整个国家意志的节点上,通过一条特殊的信息渠道,让他的一言一行都能代表一种“大势”,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也就是说,所谓权力,本质上就是一条特定的渠道,在宏观上看,一个个体只通过一个能量释放微不足道的信息,却可以让一个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每个人却觉得理所当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盲目。

宇宙的本质是偶然的,但无数的偶然之中肯定有一个必然的大势,所有的实在和规律都是这种“大势”的表现结果。一个人躲过一颗子弹并不奇怪,但在两军交战的枪林弹雨中,没有人中弹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眼睛捕捉到一个光子的概率是极低的,所以我们想看到一个微观粒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宏观层面,因为光子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多到我们的眼睛不想“捕捉”都不行,这时,对于一个一个实在的物体,我们想“看不见”它,反而成了不可能,哪怕是再短的一瞬间。

因此所谓的实在,只是密集而稳定的信息罢了。第二世界之所以比现实世界少了一些实在感,就是在于信息没有前者稳定,这也就给了意识本身更多主动的权限。

熵是概率的表现,熵能其实就是概率的势差,大概率的状态就是高熵,小概率的状态就是低熵。与电流和水流的由高流低不同,熵是由低向高演变的。

宇宙之所以有熵增定律,就是因为熵减小的概率比熵增加要小得多得多,从而熵在总体上必然是从低向高发展,而这个过程中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能量释放。

一根木头燃烧成灰,宇宙中的能量并没有减少,只是熵增加了,但也可以说可利用的能量减少了,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搭好的积木塔被推倒了,从有序的状态变成了无序状态,而要逆转这个过程,却是千难万难。

而意识,具有某种偏好的概率,它喜欢或不喜欢某种信息输出,从而违反熵增定律,让熵值发生逆转。就像木头烧的灰又被种子吸收为营养,长成一棵新的树木,积木又被人重新塔起来,而宇宙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生命的意志。

各种感想和明悟纷至沓来,傅斌突然把握到了什么,明夷天心领域像是融入了这个世界,感受到了一种规则。

只见傅斌身旁原本正在融化的雪花再次凝结了起来,而且雪花的分形体积比原来更大,一朵朵如栀子花般大小,这是傅斌的领域能力所能控制的极限了。

雪花之所以结晶出有序的形状,是因为固态水的化学键只会在几个有限的方向上连接另一个分子,而普通情况下,这种选择过于被动,有很多位置没有被填充,积累之下,就越来越脆弱,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继续分形了。

就如那个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那样,漏洞积累多了,最终导致失败。现在傅斌等于是玩了个高分,叠加的形状当然大得多。

深深的感悟让傅斌忍不住停止了修炼,转而去整理思绪,这让他又感觉到了一阵寒冷,于是清醒了过来。检查了一下,熵阵只消耗了三个单位,时间却过了四个小时,这比用《人性函数》修炼的效率要低。不过,感受自身的熵能,却发现这次修炼的转化效率竟然超过了5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看来一部每引导模型,都包含着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原本应该是原创者的理念和心境所在,一般人很难体悟到,只能按着文字和图片


状态提示:第七十二章:星光意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