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碧海残阳>第四十六章 一惊四座
智回国后,却大力主张与明朝和高丽言和,并一手促成了德川幕府与大明和高丽签订“庆长和睦约条”,使得东亚三国的和平维持了将近三百年。

“秦保民使,老夫不日就会北上勤王,你来与老夫说说倭军的战力如何,我军能否击败倭军呢?”

秦川想了想,反问道:“老大人恕罪,感问老大人是想问实情呢,还是只想拿在下之言来鼓舞下面军士的士气。”

“秦川不得无礼,老大人自是要知道实情的。”旁边徐元礼说道。

秦川见李洸在捻须看自己,并没反驳徐元礼,于是开口说道:“恕在下有长他人士气之嫌。凭在下与倭寇交手几次,感觉倭军异常强悍,兵士大都是老于行伍之劲卒,且装备精良,更有火枪犀利。其将领官佐皆为武士,没有文官,个个都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全军上下士气正旺,我军很难与之正面对抗,即便守城,也难以坚持。”

全场一下就安静下来了,李洸的脸色也不大好了,但还是示意秦川继续。

“釜山军有八千之众,郑大人也是我朝宿将,忠勇无比,然釜山只守了一个时辰,攻城之倭军为宗义智军,也只有八千余人;东莱守城,尹大人见城墙不可守,退入城中巷战,好歹也只坚持了两、三个时辰;东莱宋大人凭借山城地势艰险,守了四个时辰。这三战还都是守城,如果野战,恐怕更加不堪。”

“那你又如何三战三捷呢?”

“首先在下面对的,都只是小股倭军,且都是趁其不备,发动突袭,侥幸得胜。第一战,是趁倭寇散入民家造饭之机,潜入苏山驿,纵火烧房,使得倭寇大乱,被我所败;第二战,是将倭寇追兵诱入松林,而后夜间焚烧松林,倭寇再次大乱,为我所趁;第三次,在昌原城外遇见李惟俭大人,得知昌倭寇主力北上昌宁,昌原空虚,遂与李大人化妆成倭军,诈开城门,拿下昌原的。”

“有勇有谋,有大将之才,老夫恭贺徐大人得此良将。”李洸赞叹道,他现在又起了心思,想把秦川找个什么理由弄到麾下。

“老大人谬赞,在下都是行侥幸之举,如若正面对抗倭军,实无胜算。”

“那依你所见,我军如何才能堂堂正正击败倭寇呢?”

“正面破敌,恐无可能。我军只可前凭坚城天险,阻敌拒敌,后以精锐断其粮道,兼以焚烧田野,不让其收获粮草,行疲敌困敌之计,且我朝大军不得轻易与倭军大战。当然,如果我朝水军出动,断倭国之后援,则倭寇迟早必败。”秦川试着说出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战略问题,其实他并不知道,这就是原来罗马统帅费边拖垮汉尼拔的“拖延战术”。当然,这个方略是没有考虑明军入朝的,一旦明军入朝,是有能力正面击败倭军的。

“善哉,此言大妙。”李洸大为震惊,原来以为秦川不过是一介勇夫,没想到还有运筹策划之能,这下他更想把秦川招至麾下了。然后他转头问下首一名官员:“全罗道两路水军现在何处?庆尚道右路水军又在何处?”

那官员却没答话,而是起身来到李洸侧后跪下,小声禀报着。李洸突然大怒,拿起酒盏就要摔,但马上又放下了,恨恨的说道:“如此懦弱之徒,坏我朝大事,叫李舜臣不要管他,该怎么打,让他李舜臣自决,老夫不懂水战,不会胡乱插手。”

“李舜臣!”听到这个名字,秦川心中一动。

“徐大人,如若倭寇大军不来晋州,老夫还是要管你借秦保民使一用,一同前往王京勤王。老夫麾下,确实没有熟知倭寇内情,又与倭寇交过手的人了,你看如何?”

得,秦川一听,还是要被拉壮丁了,于是说道:“老大人抬举,秦川敢不效劳,但在下所部历经多日战斗,疲敝不堪,且损员太多,能否宽限时日,待在下整顿人马,再来老大人麾下效力。”

“秦川所言属实,另请老大人体谅,晋州距昌原仅二、三日路程,倭寇旦夕可至,还需秦保民使的人马来稳住晋州,待侦知倭寇确实无意晋州,下官定会教秦保民使带兵前来与老大人效力。”徐元礼也赶紧说道。

“老夫是夺人所爱了,哈哈,不要见外,老夫也是为国分忧嘛。既然晋州这里还需要秦保民使的人马,老夫也不勉强了,这样,半月之后,如果倭寇大军确实北上王京,望徐大人还是放秦保民使来助老夫勤王破敌,如何?”

“就依老大人所言,届时下官定会派秦保民使助阵,说不定下官也会亲自前来啊。”

“好,一言为定,来,我等饮了此盏。”

三人端起酒盏,一饮而尽。全场目光则全部集中在他们身上,所有人都意识到,一颗将星或许将冉冉升起。


状态提示:第四十六章 一惊四座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