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覆清1796>第71章 夷狄所畏中华者

“明王,您说的那种火箭炮还没试验出来,不过类似于前明五虎出穴箭的火箭倒是做出来了。不过我们制作的火箭比前明时的威力要大上不少,对付骑兵的话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来到黎汉明最关心的枪炮坊,余介揾便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了介绍起来。

黎汉明对明朝的火箭有所了解,大体上已经将这种武器的构造机制摸清楚,构造机制就是一大堆窜天猴用一根引线连在一起,根据形制,五联装的叫五虎出穴箭、七联装叫七星箭、九联装叫九龙箭、十联装称火弩流星箭、二十联装为火龙箭、二十五的群鹰逐兔箭、三十的长蛇破阵、三十二的一窝蜂、四十九的群豹横奔与一百支联装的百虎齐奔。

这些多联装窜天猴儿形制不一,侧重的方向也有所不同,有些装药量大最远可射至五百步、有些装药量少最大射程便只有三百步,这东西在射程上不虚任何兵器。

除此之外,有些像五虎出穴箭处推药外装少量爆药,杀伤实际上还是以箭簇为主,但爆炸的硝烟能给敌人造成暂时混乱。其实什么性能都和名字有关,带虎的会炸、带火的有油、带蜂的有毒雾,甚至百支齐射的百虎齐奔是装载木推车架上。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黎汉明也知道,实际做起来却是没那么容易。

当然,他也知道,这些东西华而不实,这东西有用吗?它肯定是有用的,别说带着箭头的羽箭被推出去,就算黎汉明小时候玩的窜天猴嘣人脸上都受不住,别说还有铁箭簇了。

但是呢,威力不大,准头太散也是事实。

东西是好东西,意义重大,却只能发挥出垃圾的效果,以至明珠蒙尘,太委屈。

黎汉明之所以推出火箭让他们改进,就是为了给研制火箭炮做准备。说实话,如果不是体制问题,咱们中国人真的可以说是玩火器的祖宗。

你以为满清不会学习西方火器,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是不让旗人以外的其他人学习而已。

明代人毕懋康所撰的《军器图说》曾言:“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军队大量换装了来自中亚、可能基于土耳其重型火绳枪制造的“赞巴拉克”重型火绳枪,该型火绳枪威力强、射程远,能够有效击穿清军棉甲,基于火器上的优势,准噶尔成功取得了和通泊之战的胜利。

而清军在吃了准噶尔火器上的大亏以后,决心为火器营、各省绿营兵更换装备,也开始大量仿制“赞巴拉克”火绳枪。

综合各方面得到的消息,乾隆二十年清军京营八旗西征准噶尔达瓦齐大汗、灭亡准噶尔帝国的战争中,出动的清军每百名士兵中有七十余名火绳枪手,还另外配备轻型野战炮一门,其火器与冷兵器之比超过了二比一。

此外一向以马刀冲锋见长的清军重骑兵也开始换装短管火绳枪,完成了类似于欧洲军队“龙骑兵”的变革,此时的清军已经可以被称为火器化的军队了。

并且黎汉明还了解到,清军如今在各省的军火库中均储备有一定数量的燧发枪,虽然真正装备给军队的燧发枪数量极少,但是有而没有装备和没有是两个概念。

虽然燧发枪这种先进火器早在雅克萨之战、准噶尔战争中已经出现在了沙俄或准噶尔军的作战序列中,在清缅战争、廓尔喀战争中甚至已经批量出现了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先进燧发枪。

但一方面这些国家并没有学来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另一方面在这个时代的东亚战术体系下,燧发枪与火绳枪的表现也并未拉开代差。

但是如果黎汉明的红旗军使用燧发枪,这就意味着,只要清军有需要,他们便会立即更换装备,这也是黎汉明急于淘汰缴获的火器的原因。

山里山外如同两个世界,山里山多林密,大阵型散不开,但出了大山,他们将面临的局势就不一样了。

“现在有工人了,用我教你们的流线生产法把火器的各个不见分配下去让工人们做,研发的就只管研发就好。工人不够的话,就让黎恂那边抽调一部分过来,这里当紧些!”想了想黎汉明安排道。

余介揾闻言连忙拱手回道:“回明王,已经在教工人们上手了。”

黎汉明见状点了点头,又问道:“还有什么新品出来了吗?”

“有,掌心雷和开花弹已经试验出来了。”胸甲、枪炮自不用说,都已经在量产了。

“不错!”黎汉明有些激动的夸赞了一句,掌心雷就是手榴弹,有了它,倒是可以专门招募一批身材高大壮实的掷弹兵了。

去看了看实物,黎汉明拿着试了试重量后,说道:“不错,把做好的先送去军营,这两样也安排工人大量制作。”

“是!”余介揾连忙应道。

黎汉明逛了一圈后忽然想起了后装炮来,便问道:“那个后装炮你研究得如何了?”

其实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后装炮并不是后来科技发达了才研发出来的。而在很早之前就有了这个想法,大明广泛装备的大佛郎机,就是早期的后装火炮。

但是如今的后装炮性能实在不咋地,就再以佛郎机来说,其在重甲步兵的时候,在二十步开外基本上完全打不穿重步兵的甲具。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燃气外泄,火药在燃烧后由于早期后装炮密封手段差,大量的燃气在点燃后就外泄了出去,导致炮弹得不到较高的动能,一般敌人正


状态提示:第71章 夷狄所畏中华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