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绝境,面对自己人的算计和敌方的追杀,元武帝就凭着几百新军,硬是杀出一条活路!”
“各种计谋信手拈来,层出不穷,尤其是火攻之术更是用的出神入化,在那种绝境之下,他竟然扩展兵力,组建大军,硬生生的扭转了战局……”
听得这番话姬川沉默了。
朱温能提到这,说明他对元武帝真是下了功夫。
这应该算是魏国的耻辱。
当时魏国被生生打垮,诸多战将折损,深受他父皇器重的督军宋丞接连受到打击,自刎而死。
那是魏梁二国第一次联盟进攻大康,最终落败确实是有两国心不齐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元武帝。
魏国被击垮提前退兵,后来梁国也不得已退兵。
这次联盟攻占虎头蛇尾的结束,也真正成就了关宁之名……
“凭借此番功勋,关宁得到救国于危难的声名,就连隆景帝都压不住,继承了镇北王位,之后他又率领镇北军深入南蛮,解决蛮族之患,再后来起兵造反,势如破竹!”
朱温沉声道:“当时我梁国还派出二十万大军,全部被其击溃杀死,再之后……想必你们已经知晓。”
众人沉默。
接下来就没法说了,都是心酸泪!
“元武帝关宁军事才能惊艳绝伦,难以形容,其用兵之道神鬼难测,天马行空!”
朱温言辞尽是赞誉,道不尽的推崇。
这也让众人面色皆是无比凝重。
他们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
朱温开口道:“通过之前战例朕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尽是落败在正面攻战,大兵团作战中。”
“反观元武帝,他最擅长分兵作战!”
朱镇也紧接着附和。
“我曾多次查阅元武帝统领指挥的战役,发现他用兵多为诡道,狡诈无比,当我军追击时,他们便躲避逃离,当我军撤退时,他们便开始追击,时追时跑,令人难以琢磨……”
能有这番见的,可见朱镇同样下了功夫。
魏国都督府大都督辛元白也接话道:“我们有的就是兵力优势,若不集中岂不是更容易被其以擅长兵法击溃。”
“因而,要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那就是开辟多个战场开辟多条战线,令大宁应接不暇!”
“辛大都督所言甚是。”
朱温赞言,这般想法跟他不谋而合。
都督府,是姬川即位以来新成立专职统军的衙门,是姬川为了把军权独掌自身而设立。
很明显,这也是效仿关宁,只不过不叫天策府,而是叫都督府。
执掌者就是大督都。
显然在军事战略方面有独到见解。
“利用我方兵力优势开辟多个战场开辟多条战线,大宁兵力必然不如我们,在这种情势下,便会首尾难顾,疲于应付。”
朱镇也附和道:“退一步讲,就算某条战线出问题,而其他战场也能赢得胜利……”
“此策甚妙,可为进攻总方略。”
姬川也认可此法。
“只是受地势地理限制,想要开辟多方战场怕也不易。”
众人目光转向了军图,能够清楚的看到。
梁国位于大宁西南,魏国偏向东南。
梁地多山脉,魏国多水域。
这就导致相交之地,适宜作战区域很少!
为何只是防守怀源二州,就是这个原因。
“穿山攻之!”
朱镇吐出四字!
“梁国跟大宁打仗时,大宁就派出精锐小队穿山脉而过,奇袭我军大营,取得极大战果!”
朱镇沉声道:“我梁军也可效仿,为此我专门从军中选拔精锐之士,扔进深山训练,为此准备。”
“相信定能取得成功!”
听到此言。
姬川眼睛一亮。
“太子殿下不愧为大梁战神,竟有此远见准备。”
听闻姬川赞叹。
朱镇露出得意之色,他的军事才能可不是浪得虚名。
“穿山突袭,我梁国有西南马可托负军需重物,大批兵力可穿过两国山脉,进攻大宁西部几州。”
朱温对照着军图说着方略。
他们有庞大兵力,全部集中起来进攻,或许能够赢得胜利,可并无太大把握。
主要是大宁军队太过精锐,拼死作战能力很强,一旦成溃败之势就无法收场,这是杨师厚战败得出的血的教训。
很多时候兵力太集中也不是好事,会限制发挥,作战策略也比较单一。
“我魏国有水师,可通海航行进攻大宁东南诸州。”
魏国大都督辛元白开口道:“只是魏国与大宁相交之地,除去怀州,中间隔着一条昌河,无法让大军通行,而我朝水师又没有这么多。”
姬川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
辛元白看向朱温。
“我朝可出大批舟船,可让梁军通行,横穿昌河直攻大宁!”
“怕是不行。”
朱温摇头道:“朕早已想过,只是我梁军常在内陆,并不适宜水战,乘坐舟船大多都会晕船,根本无法作战。”
众人再次沉默。
这确实是个问题。
晕船呕吐身体不适,根本无法作战,就算通行过去也有长时舒缓期……
“这样行不行。”
朱镇眼睛转动。
“我们可把这些舟船以绳索钉铆固定,船舰首尾连接,再铺上甲板,这样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自然不会有乘船不适之兆……”
朱镇的话让众人眼睛一亮。
尤其朱温也是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