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时空之门1619>443.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
丝毫也没有准备之直接背叛朝廷的想法。在他们看来,维持目前这种因为后金女真的军事威胁,让朝廷投鼠忌器而常年供养他们的状态,并且把自己辽东将门的世家势力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才是最有利于他们的局面。

特别是对于高迎祥这个刚刚登基的大顺皇帝,辽东军阀集团是从心里瞧不起他的。尚未有对闯军正面作战经验的辽东军阀都认为,凭借着四万人左右的辽东铁骑,踏平高迎祥的十几万乌合之众不在话下。

对于李自成和张献忠而言,自己的老大攻破北京杀了皇帝老儿(高迎祥对外宣称)的消息固然让两人惊喜。但是刚刚勉强平定了北京城的乱局,自己的老大就迫不及待的登上皇帝宝座,还给自己封了个别有意味的蜀候(张献忠)和湘候(李自成),则是让两人惊大于喜了。

即使像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大老粗,即使像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枭雄人物,他们也知道,称帝这种事情是急不来的。地方上没有任何势力,周边还有着众多虎视眈眈的敌对势力,距离北京不远处还正在打着分不出胜负的仗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称帝的道理。

李自成和张献忠麾下的文人心腹也都对二人讲过这方面的典故。自古以来,那些匆匆忙忙就称帝的人物,从来就没有一个有个好下场的。

二人知道高迎祥麾下有一个让整个闯军上层都佩服的智囊人物李岩。他们搞不清楚,一向作为高迎祥谋主的李军师为什么会给高迎祥出这样的馊主意。

其实别说高迎祥了,在原本的历史上,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不怎么高明的。

所谓忘乎所以丧心病狂,这就是在封建农业时代里,那些没有接受过阶级意识教育,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积累的底层人物,一旦翻身就会表现出来的一种劣根性。

别说是17世纪像高迎祥这样手握十多万大军的人物了。就是在解放后的八十和九十年代里,新中国还发生过七八起让人喷饭的奇葩称帝事件呢。

所以说,像高迎祥这样,手握十万大军占据京师,名义上掌握着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的家伙,在进了紫禁城被雄伟壮丽的皇宫景象所刺激,产生立即就登基称帝的想法,那是要多正常有多正常的。

李自成和高迎祥埋怨李岩的工作不给力,李岩本人还不知道要埋怨谁呢?

从制定这个奇袭计划之初李岩就明确的向高迎祥提到过,在初定北京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对辽东各路军阀进行册封,给予他们和他们地位、实力相匹配的藩王头衔。

只要祖大寿等人接受了这样的册封,那么高迎祥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让祖大寿等人为高迎祥驻守东北防范后金。

对于高迎祥来说,接受了他册封的辽东军阀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稳定下来。等到高迎祥挥兵南下平定山东新军和天雄军,彻底的底定中原之后,那么是集结大军攻灭辽东也好,还是通过控制后勤供给掐住辽东藩王的命脉也好,就都是非常从容的事情了。

李岩本人也没想到,进过紫禁城的高迎祥会突然发疯立即就要登基称帝。

高迎祥做出这样的决定,在闯军上层势单力薄的李岩是没有办法阻止的。

要知道因为高迎祥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下的闯军对地主大户们的“拷饷”行为,闯军上层几乎没有什么太高明的读书人加入。除了一些穷疯了的无路可走了的秀才童生以外,稍微有点办法的封建读书人都逃到南方地区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闯军上层都是高迎祥式的人物。不是边军出身的大老粗,就是些亦官亦匪的地方土豪,真要计较起来,这帮人的策略眼光恐怕还不如高迎祥呢。要不这些人怎么会以高迎祥为主呢。

高迎祥先是把紫禁城占了之后,立即就把宫中的财宝宫女之类的东西给这帮手下分了分。崇祯皇帝在明朝皇帝可以说是最穷的了,可是皇宫里的好东西还是把这帮人没见过世面家伙的眼睛晃得够呛。不过,这些东西的数量也真心不多,大家都没有分到多少。

在这之后,高迎祥表现出了一种农民式的狡黠,他先是明确的告诉大家,这些东西还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名义没法给大家发。随后,投靠了高迎祥的一些太监就在私下里告诉他们,很多东西都是和品级挂钩的。没有品级没法用这些东西。

到了这一步,这些人也都意识到了,高迎祥不当上皇帝,他们就当不上官儿,没有爵位。当不上官儿,没有爵位,好处就弄不到手中。这样一来,这帮早就想给自己弄个身份的家伙们,立马就一窝蜂的要给高迎祥来给黄袍加身。

看着那帮人把明显是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高迎祥身上,而高迎祥又人模狗样装腔作势的三请三辞,顺水推舟的宣布称帝之后,李岩心里真心是无语了。

要是光是这么一场登基闹剧也不算什么。反正对于李岩来说,有这样一个名义,对于给辽东军阀的册封也名正言顺一些。

关键是在明确的意识到李岩对自己的称帝不支持之后,高迎祥先是冷淡了李岩,之后又不知道听了谁的谗言,对于正在外面和孙元化、卢象升作战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了忌惮之心。

在这种忌惮之心的影响下,高迎祥放了一个巨大的乌龙昏招。他居然把陕西、山西、河南这些安稳之地册封给了自己的亲戚,然后把李自成和张献忠封到了属


状态提示:443.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