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走进唐朝>第八十四章 巧遇罗隐
己的大名,希望有朝一日罗隐能想起自己。大唐诗风深入人心,邀妓携游,轻歌曼舞吟上几句,如何赢得美人心。才子名士更是青楼坐上嘉宾,名气如同身上的衣服,没有寸步难行。

罗隐听见李烨自报姓名,也是一愣,“东海县李烨好像在哪里听说”,罗隐恍然大悟,李烨不就是那个写《三字经》的小神童吗?听说在海州救人无数。“可是写《三字经》的李烨”,罗隐不敢确定,唐代冒名顶替的不多,同名同姓的到不少。

“正是某”,李烨还是很谦虚的回答。

罗隐也笑了,眼前的李烨倒是有趣,可以一谈:“好,某近期有事外出,改日一定登门拜访,告辞”,罗隐性格直率,遇见不平之事无所顾忌,时常让人难堪,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

ps: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状态提示:第八十四章 巧遇罗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