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青春校园>神话传说>【禄星】

【禄星】

简介

禄星,顾名思义,是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和天官福星一样,他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但他的形象变化却远比福星要复杂许多:有人认为他就是著名的文昌星也称文曲星,保佑考生金榜题名。也有人认为他原本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道士,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还有人认为他就是那位著名的美男子兼亡国之君—,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因为他英俊潇洒的形象,博得众多女性的好感,最终又附会他为最出名的送子神仙——张仙。

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禄,即官吏的俸禄。高官厚禄是士人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传说

禄神原是星神,称“文昌”、“文曲星”、“禄星”。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人们崇拜的禄星。《史记·天官书》说:“曰文昌宫:一曰是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司禄,即职司功名利禄的禄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之后,禄星遂成为士人命运的主宰神,天下士人莫不对之顶礼膜拜。

禄星后由星神演化为人神。最有影响的禄神人神是在宋朝附会上的梓潼神张亚子,称“文昌帝君”。

梓潼神张亚子本为地方神,是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成的神灵。张亚子本是蜀人张育与亚子两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灵。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郡七曲山建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后人遂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张亚子便成为梓潼神。民间又逐渐形成了有关张亚子的传说,这些传说是在蜀人张育事迹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

传说,张亚子,又名张子,或张恶子。《华阳国志》记载梓潼县有一座庙叫“善板祠”,所供之神即为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张亚子对他说:“动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则补充说,姚苌在前秦建元二年果然来到梓潼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恶子,说罢就不见了。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称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张相公庙来祭祀张亚子。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亚子名声大噪。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据说,唐玄宗宿七曲山,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唐广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由于唐朝帝王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的大神。

历史

禄星,位于北天球北斗七星的正前方。因为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比较容易找到。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有一段文字讲到禄星,大意是说:北斗七星正前方这六颗星统称文昌宫,里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禄的禄星。古代人把天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屋顶,所有星辰都在上面巡游。但人们发现有一处是不动的,几乎所有星辰都围绕这里旋转,这里就是天的中心,是天上皇帝的皇宫所在地。古代星相家称之为紫微宫,与人间的紫禁城遥相呼应,是尊贵的帝王居所。

左右两列分别是紫微左垣和紫微右垣,垣是城墙的意思,他们就像是皇宫的城墙。城墙外面有一驾马车整装待发,这就是北斗七星。而陪同天帝巡视四方的,自然被想象成皇帝的文臣武将。

在古代天文家看来,星辰运行规律所体现的社会秩序,与人间帝王社会毫无二致。就连星官名称也能与人间的官职一一对应:头两位是武官,分别管对外战争和国内安全,对应西汉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和公安部长。贵相是丞相,司命,司中是神职人员,大祭司。排在最后的司禄,对应西汉的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长…”

虽然远自西汉时期,禄星——这个遥远的天体就被赋予主管功名利禄的职责,但那时他的地位并不高。司马迁把他排在文昌宫六颗星里的最末一位。但是进入隋唐时期以后,科举制度兴起,禄星开始走红。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幸运者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毕竟给了人们一线希望。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求之不得,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宫里的那颗禄星就显得特别明亮。既然他负责天上宫廷里的人事选拔工作,也一定会能保佑读书人金榜题名。

到了北宋,文昌宫所具有的职能更为单一。曾经最受重视的主管人间寿命的功能已被其他神取代。而这文昌二字又实在是太符合儒生们以文章求取功名、做官发达的迫切愿望。于是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禄星的演化进入第二个阶


状态提示:【禄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