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1200.第1200章 逼近伊城

春季的伊斯坦布尔海峡风浪气候尚算温和,也已经过了多阴雨的天气。在一夜间经历了两轮交战高潮的情况下,太阳也渐渐逼近了海峡东岸远方的山岭。

在光线能够看清近处的景物并且察觉到通视距离之内的敌军大部队的时候,刘洪涛迅速下定了向西南方向突击并首先增援西南方向登陆场最后一批上岸的新军主力部队的决定。

之前在水面与夜间的交锋让包括穆拉德四世在内的几乎所有土耳其官兵都认识到了眼前的这股强敌有多么的可怖。穆拉德四世在针对次登陆场的围攻失利之后就率领亲卫部队向伊斯坦布尔的方向撤去了。规模多达十余万人的土耳其主力大军,也在天亮到来的时候纷纷乘船向东北方向的都城返回去去。

近卫先锋旅主力部队发起反击的时候,还没有完成撤退的敌军成了后膛抬炮手的靶子,在连续几分钟的猛烈火力之下,几千发准确而犀利的重弹就在海滩上的敌群中飞溅起阵阵血雾,从而将近万名来不及撤退的敌军留在了海滩之上。而夜间那些给土耳其人带来了严重威胁的神箭队官兵则大多撤出了敌船的火力范围。

而土耳其人从船上或远处抛射过来的炮弹因为在白天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躲避,也再也没有造成过夜晚那样的威胁。

在完成了队伍的回合之后,近卫先锋主力则迅速重新整顿队伍展开了向伊斯坦布尔的进攻,片刻的时间都没有耽搁。

在战斗力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作战原则相比一般部队有了极大的不同。因为队伍以火器和拉力明显低于体力极限的弓箭展开战斗的时候,体力消耗显然大幅度减小了。即便在状态不佳的时候,战斗力也不像寻常冷兵器时代的军队下降的那样迅速。队伍在平时的演练和过会了怎样抓进战斗间歇时间休息和用饭,最大限度的抓住战机。

新军主力部队选择的登陆地点距离伊斯坦布尔也并不算远,大概不过二十多里左右,十分的濒临于马尔马拉海。这也是新军主力部队在登陆的时候遭遇到从地面到水上土耳其人重兵阻截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登陆之后还不到正午的时候,队伍就已经逼近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城下。

一夜间的激烈交锋还有之前新军线膛抬炮神射手们的表现让土耳其人认清了自己的实力,没有因为兵力上的强大就觉得自己可以对付这些强悍的对手于天亮的时候可能展开的反击了。因此在天亮前就已经让主力撤回了伊斯坦布尔。不过还是留下了规模多达四万人的骑兵主力在城外担任牵制任务。

渡过海峡的近卫先锋虽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显然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缺乏骑兵以及可以进行有效战术机动的力量。

近卫先锋主力官兵们却显然并不担心这点儿。射术精湛的新军神箭队官兵面前,只要敌骑逼近到距离队伍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就会遭到神箭队官兵们的有力回击。那一石二斗清式长弓射出的堪比钢臂弩能量一般的箭矢哪怕因为使用过一次而不再锋利,也有极高的概率把敌骑打落下马、至少是有效的杀伤马匹。都不用轮值的线膛炮炮手们浪费弹药了。

不过,当有敌军不识相,打算趁新军主力部队的队形看起来有些单薄、打算进行集结突击的时候,线膛炮手们也不介意以猛烈而准确的火力把敌军留下来。在骑兵可以展开冲击的一里左右距离上,土耳其人最终也丧失了集结起来的yù_wàng。成规模的马队也只能在两里远的外围徘徊了。

在逼近城下的时候,刘洪涛还是命令退伍停歇下来展开短暂的休整,以便通过观察到的敌情来确定白天攻城时的方案。一整夜的激战也让旅部对渡海峡之战的伤亡损失有了大概的了解。虽然交锋的时候感觉敌军似乎不堪一击,不过当全面了解起来的时候,近卫部队损失还不算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渡海中的激战、敌军对最后一批上岸部队的围攻、对主登陆场的进攻等总计让近卫先锋旅伤亡了三百人左右的官兵。其中牺牲失踪乃至重伤的也达到了上百人之多。虽然即便没有进行仔细的尸体清点也可以判断敌军在水战和陆战之中累计伤亡损失恐怕百倍于此,不过也变相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夜间的野战交锋,终究会给占局明显战斗力优势的己方火力的发挥打不少折扣的。

在短暂的休整过程中,对伊斯坦布尔城防的初步判断也终于确定下来。轻便的单人热气球虽然携带不了多少额外的东西,但还是能把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基本情况做一了解了。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坚固的城市,即便在火器时代也是如此。在攻下君士但丁堡之后经过一百八十年上下的发展和补建,这座城市拥有了更为坚固的城防。如果想像之前西征之时进攻撒马尔罕时那样用炮火轻易就把那城墙打开一条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座城市的防御又是脆弱的。因为土耳其人在之前几乎没有同新军主力部队交手过,也没有听信那些看起来并不算靠谱的传言:城墙的内侧没有进行专门的布置,城头上也没有修建足够的城头工事与堡垒。

在了解了这一点后,近卫先锋主力在重新整理了弹药和队伍之后就迅速逼近到主力队伍距离城头不过一百五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做好了攻城的准备。

曾经自信的穆拉德四世在经历了与新军主力部队的一系列交锋之后,


状态提示:1200.第1200章 逼近伊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