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1303.第1303章 少年义勇(五)

利用望远镜进行观战的俄军将领看从侧面看到了冲击方向上接战的一幕,心中才大定下来。

“看起来,这些刚刚到来的东方之敌的确不像几个月前的那些难以对抗的强敌一样。”

“这当然了,东方的那个国家是个大国。但即便是大国也是有限度的。怎么可能拥有几十万像几个月前那样装备精良战力强悍的大军?真有那样的力量,我不相信这样的军队不会分裂掉。。。”

“赶紧准备进攻吧!这次可说好了!一些东西让手下人先别急着动,战后再按之前的规矩分。。。”

前来的俄军实际上也是以几股地方贵族势力为守的联军,并没有宰执型的统领,但即便如此在哥萨克人的这场试探性进攻之后人们也都知道这新来之敌的强点和弱点在什么地方了:他们拥有的炮火实力比过去那些强敌弱,但弱不了太多。而近战中的火力与实力就差的远了。因此,无需专门的下达命令,各部在准备展开进攻的时候都把战线拉的更广了,几乎从四面八方进行围拢准备展开最后的攻击。

在兵力的安排上,也并没有把全军的主力压上,而是分成几个波次展开漫长的纵深,目的是尽可能小的减少那些犀利的炮火可能带来的危害。

付出了百余死伤才打退敌手试探性进攻的不少少年义勇营的官兵们这时候没有新军主力部队在恶战之中也常有的坦然,而是陷入了迷茫与最初的恐惧之中。炮兵们没有受到直接的威胁,但压力也不小。见到远处敌军似乎开始准备行动之后,炮队里的一些少年战士似乎有些按耐不住起来。

负责指挥701营群也是罗斯托夫一带据点负责人的前新军军官只得表现出平时不曾有过的强势一面当场处决了几个完全失去控制的少年才让这些官兵们能够有了清醒的意识并按照自己的命令来行事。

“各队两路横队集中!听明白了没有?”701营群的军官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亲自来到各处下达着命令,才让这些有过一定对列基础的官兵们用不算长但也不算短的时间完成了相对集中,并集中在方圆六七十步左右的中心区域范围内,同重新展开不断射击的炮兵在一个位置上。

按照戚继光那时代的传统军阵原则,要组成具有基本抵抗力的近战墙,即便是类似空心方阵一类的东西至少也得五排才行,如果加上投射兵器恐怕要更多。仅仅只有两排左右的近战兵是根本够不成强有力的防线的,而如今的胜负也只能指望这些年轻的官兵们心中能真正有新军主力部队的荣耀,不会在面临这些强敌的情况下瓦解了。

当三个营群只有一千七百多名堪战力量的队伍在方圆六七十步左右的范围内组成相对比较密集的人墙的时候,因为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贴近,才稍稍队伍更为安慰了一些,而在这个时候,敌军已经逼近到距离外围方向不过一里左右的地方了。如果不是俄军打算从各个方向上同时展开进攻,通过扩大进攻宽度的方式减少炮火带来的杀伤,可能更早一些的时候罗斯托夫郊外的新军少年官兵们就会陷入恶战之中。

因为实心弹轰击一里以外分散开来展开进攻的目标实在没有什么效果,所以炮击主要集中在一里以内的范围内,使用的弹重也以霰弹开火为主。新军轻炮兵使用的霰弹为五十克左右的轻霰弹,才不惜寿命的开火中也能一次发射六十到八十发左右的弹丸向来袭的敌军展开射击。比拿战时代普遍使用的一百克重霰弹其实要科学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炮兵再一次体现出了有效的价值。仅仅不过三轮左右的开火,十八门三斤弹炮展开的火力就把数千枚重霰弹发射了出去。五十克上下左右以强装药标准发射的霰弹其实依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轻微的跳弹从而增加命中率,而不是火铳发射的霰弹那样仅仅在近距离拥有一定命中能力。

这数以千计的重霰弹对那些以并不算密度很大队形逼近过来的俄军也造成了四五百人左右的伤亡。但这连续三波内才造成的数百杀伤虽然将前面的一些敌军逼退,却最终不能从根本上瓦解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之敌的进攻。

当敌军逼近到百步以内距离上的时候,火铳铳发射的弹丸夹杂这一些简陋的弓箭就射了过来。在这个时代,火药武器与火绳枪在很多地方已经大行其道,不过也倒没有完全替代弓箭等传统兵器。

这些对于新军主力部队来说基本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也形不成压制的“敌军火力”,对多半少年们都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只有不到一成的弓手在认真开火。

不过或许是受军官和骨干影响更大的原因,此时少年义勇军步兵营的连属炮队即便不能算是训练有素的,也还算是合格的。重新填装好弹药的几十辆十联装车铳在近距离打出的火力再一次击倒了数百名云集在最前面的敌人,效果当然也比之前的轻野炮散弹轰击更为明显。更给了普通少年官兵很大的振奋,在压制火力有所削弱的情况下更多的人把手中的箭矢射了出去。

在训练标准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虽然大多数人同样在战场上发挥战斗力比较困难,但那些能够有效发挥战力的少数人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百余名左右还算靠谱的少年在持续两分钟左右的近距离高潮中射出了一千二百余支箭,杀伤了几百名逼近过来的敌人,加上其他一些零散的发挥,在杀伤输出上还是逼近到了火炮的标准。


状态提示:1303.第1303章 少年义勇(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