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1372.第1372章 靶场游乐(二)

张海自幼的功夫和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射术上,曾经以为对于一个顶级高手来说,只要时代不进步到无烟火药与半自动原理步枪的层次上,那么箭术就是第一层次的武力,这同寻常士兵的类比大不一样。当然,在火器运用乃至瞄准等领域虽然没有下那么多功夫但也不是外行。在拥有充足资源的情况下,火器的训练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几万发实弹的有效训练最多数百个小时的实射而已。

当完成了试射之后,端着特制后膛线膛抬枪的张海确定了与目标的大致距离乃至所需要抬高的角度,并扣动扳机进行第一次开火实射。

猛烈的枪铳声响了起来,张海感觉到右肩似乎被沉重一击,但尚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至于寻常的人要是这样端起来开火,恐怕就算未必脱臼也会难以短时间内再次开火吧。

迅猛飞出六分直径大小枪扣的弹丸在五百米左右的距离上大概下落了十米左右的高度,不过因为估距还算准确,弹丸还是准确的飞入了早已“列好队”的集群墙靶之中。

寻常的滑膛黑火药火枪,在百米左右的距离上就会因为风阻而让弹丸动能仅仅只有刚刚飞出枪口时的四成左右;而这初动能堪比后世12。7毫米狙击步枪的二十毫米口径左右的抬炮在飞了一里有余的距离之后仍然猛烈的威力,在穿过一个披甲人靶之后末入了后面一个人靶大腿左右的位置,至少穿透杀伤了两个人靶。

在枪声的示意之下,整个数百规模的“敌群”也开始向张海所在的方向移动起来,箭群弹雨也一阵阵的从远处袭来;

后膛枪的瞄准要比弓箭相对省事儿了不少,至少在远距离上,提前量估算的高度一般不超过目标的十倍身高,通常只有几倍身高左右的层次,还很容易通过瞄具来调整。张海在线膛火器方面的射术只能说比一干新军主力部队官兵好些,暂时还并没有达到最顶级的水平。

可在三百米至五百米这个范围内两分钟左右的开火时间里,包括先发制人的第一发一共射出十一发子弹,几乎没有一发失的,基本都让弹丸没入敌群之中。这十一发重弹有的在空隙之处走空,有的穿杀两人或不止两人,但总的来说在冲锋距离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就杀伤了十九个左右的人靶目标。而且很显然:这种三两重弹带来的伤亡恐怕是当即就能让对手丧失战斗力的必死之伤。

这点儿面对冷兵器的对手意义有限,负了轻伤小口的人在冲锋中走动和上百米一样影响战斗力,可要是对方也持有火器特别是远程精确火器,那意义就大为不同了。

在三百米的距离之内,大口径火器的为了优势开始充分的发挥出了来,同时弹道更为平直也更容易造成更多的人死伤,越来越多的有弹丸挂着呼啸的风声穿过三个甚至四个人靶。更近的距离上,威力巨大的线膛抬枪甚至能把四个有一定防护的目标一连打倒,甚至偶尔杀伤能多的人。在“敌群”冲击到大概百米左右的位置上的时候,总共依然有六十个人靶被打倒了。

面对张海这种并非顶级的射手,这后装线膛抬枪竟然在这种形式的杀伤输出上都不逊色于像自己这种水平一个薛项级别的最顶级的弓手,这却是让张海始料未及的。也让张海明白了为何在清末的时候有人发出了“后膛枪后无革命”的感慨。这种感慨虽然被历史证明是个笑话,但也确实说明很多问题。在后装线膛枪之前,弓箭手打不过燧发枪还有可能是“并不够精,武艺没进入相当境界,而到了后装枪时代之后。除非一些夜战或特例场合,否则在可以衡量的角度上火器压倒冷兵器实际上已经成为顶局。

张海又联想到:其实就是夜战,高精度的线膛火器也不是没有效能和发挥的余地了,特别是防守中。当初在叶尔羌的一些作战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在测试了常规实弹之后,张海又在一百米的距离内测试了下霰弹的效果。在这个防护装具还没有像清时那样退化的时代,霰弹并不是一种好的弹药选择,通常只会在比较近的距离上使用。

配给张海所用的精制线膛后装火器的霰弹采用类似后世霰弹枪似的增装弹药,一发四两有余的霰弹弹丸内装二十七枚三克上下的霰弹,即便按照后世的标准,也几乎比所有型号的撒弹枪威力都大,甚至比一些“大抬杆”的效能还更强了。这二十七枚霰弹弹丸每一发都都能以超过音速的速度打出枪膛,拥有不逊色于过去寻常鸟枪弹多的杀伤力。一发在一定距离内就能威胁寻常的披甲目标。

不过面对军阵目标测试中,这种总初动能上万焦尔的“超重霰弹”表现并不比单发弹丸强多少,弹发弹丸在近距离能无视防护水平的彻底一次打到数个人,而霰弹枪在最有效的杀伤范围也不过是打中横排的四五个或五六个人靶目标,还并非都能够造成立杆见影的有效伤害。

当然,在模拟对某些目标进行射击的时候效果确实强不少,比如移动的马匹或者分散队形快速包抄过来的横队等。可以说近距离的应对能力或许不足,是这种规格火器的唯一缺点了。

城北的靶场上枪铳声音接连不断的阵阵响起,在完成了几百发弹丸的开火射击这种集群目标之后,张海又换了其他规格的火器来进行打靶游乐;而且还练习用各种规格的后膛火器或者定装火器攻击瞬间靶,移动靶,散兵靶和城墙靶等各种目标。

新水准的火


状态提示:1372.第1372章 靶场游乐(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