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1400.第1400章 武技威慑

张海对安云可能躲避的态势判断准确,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用沉重的战箭封住向左向右和中间的位置,使得躲避这样射来的箭支变的很困难。在这样远的距离上对于安运这样一个反应灵敏的单个目标,几乎每五箭就必中一箭;而张海在进行这种速射的时候射速也几乎是寻常箭手的五倍之间,几乎在三四十步左右的范围内形成了一面“箭术之墙”

不仅如此,在开弓放箭的时候张海也不是固定的身子,而是不停变换着脚步。一石左右的优良战弓射出的箭威力并不算奇大,特别是安装了那些并不适合破甲的箭头之后。但即便如此也往往能让那些重箭的整个箭头穿过并不算薄的木盾。可以想见:如果运用的是真正的战箭,那么即便在这个距离上寻常的普通盾甲也很难抵御这真正战弓的威胁了。

就这样,当张海挂起来的三壶重箭累计九十余支在短短不过估摸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完的时候,至少命中那木盾二三十箭左右。

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太高的难度,可是当双方异位,安云才明白达到这种射术究竟是有多么的不可思议。在同样的时间内,安云只尽量的完成了三十支箭的出手,而因为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射出三支箭,对三十步以外躲避的张海几乎无一命中。

之后,张海又试着吩咐让更多的家丁来协助完成这项训练,在人数和靶子增多的情况下,明显比单个目标容易对付了很多。张海射出的九十箭左右竟然有超过五十支箭命中了不超过四十步距离上的目标。而安云只是命中不过一箭左右,很难说有没有运气的因素。此后,张海又提出了“墙头隐显靶”目标的射法,而这又是安氏姐妹似乎没有见过的。

直到这个时候,安氏姐妹才明白新朝神箭队突出精干真正的战斗力有多么恐怖,远远不是一般靶场上的艺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不过,张海在箭术上表现出的神技更让二女有些疑惑的却是:新朝并不是一个禁武严峻的国家。寻常弓刀之类明时就不禁的东西,在新朝甚至可以带到街市上去。既然有如此突出的弓箭神技,又是一个人外出看起来多少有一些安全上的顾虑,又为何身上并没有携带弓箭一类的东西呢?

对此张海也并不讳言:“我新朝向当年的后金效仿箭队,并青出于蓝胜于蓝。可是在拥有足够的国力之后,西征之战中真正能够所向披靡的,却是火器而不是弓箭。经过新朝十年上下的发展,我朝火器方面的技艺和训练终于可以做到了让最精锐的火器手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胜于最精锐的弓箭手,而不是像前明那样,只有在平庸者的手中才能体现出火器的一定价值。我们近卫部队特别是英勇勋章获得者出门在外防身的依仗也是那精良的火器。不过还请谅解:新朝的火器,通常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

听到这样说,加上见到张海一直带在身边几乎不离身的那些有些沉重的行囊。安云与安小娟甚至在暗处观察的夏通等人也真是有些震惊了。不知道什么样儿的火器才能够比这样的箭术更为突出。

张海也觉得应该让这些人更加的明白自己的实力才对,当然又不方便直言。就借用了这夏家一些民间看起来很简陋的火器解释道:“刚才我们演示过箭术,可是在高超的箭术,从射出到命中目标都需要一定的时差,稍微远些就很容易躲避。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了。而火器,在有效的射程内就没有这个问题,五六十步以内,只要能够瞄的准就打的正。甚至可以精确的威胁墙头之上那些随时可以露头的目标。威力巨大的一些火器还能够透过城跺威胁对手。这些都是实战中的弓箭所难以比拟的。

火器的不确定性太大,张海没有让真人来做靶子实演,不过也想了办法:让诸多盾牌叠加成安全工事。以头靶一般大小的牌子模拟随时可能露头的头靶。

而对这样的目标,二十步左右的距离内以精良的手铳射之,十发也能中上五六发。高于之前箭术的命中能力。

经过这一场演武,安氏姐妹也彻底放弃了在夏家动手的打算,夏通等人也是如此。虽说成功的机会也很大,但是要想不闹出动静来那就太难了,只能采取迂回一些的办法。不过让二女有些安心的是:经过第一场拳脚比试中张海失手,似乎这个人的戒备也在很大程度上送了下来。

当然,在一个人于并不熟悉的人家夜晚睡觉的时候,张海还是不敢大意。还是悄悄的在四处地板和墙壁上做了一翻检查和试探,似乎没有什么暗门。在熄灭了灯火之后则悄悄的接着月光来到了床板之下,并把一些行囊和护具如工事一般的堆在外面而自己藏在内部。这样一来,就算在床上找不到人的刺客捅刺床下,应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危险。

尽管因为之前的事情张海对这夏家的戒备大减,可是这第一次在陌生大户人家过夜的夜晚还是做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梦。张海似乎梦见第二天打算外出在街上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向自己求救的女童乞丐。而本就有意图在这方面管一管闲事打报不平的自己被带进了一个陌生而隐蔽的地道之内,而结果似乎也不出所料:地道忽然被落下的一道石门所关闭了,而张海被困在了死地之内。在恐惧和焦急之中才重新醒了过来。

仔细回想,却也觉得不过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罢了。反而更加让张海坚定了出去逛一逛的决心。


状态提示:1400.第1400章 武技威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