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272.第272章 御前战队(二)

为了最大限度的克服这种重量不过一斤的超轻型火枪在发射枪口动能高达千焦尔左右弹丸带来的后坐力,通常五支超轻型燧发枪并排起来形成重量大概在2。5公斤左右可以五连发的排枪。

每个士兵在身着二十千克左右的铠甲衣物及几公斤其他物资的情况下也能携带六支并排连接起来的燧发排枪。

在已经事先填装好弹药的情况下,整个取枪瞄准的过程并不比弯弹夹的换弹夹时间慢多少,再加上堪比半自动模式的射击,在拥有必要瞄准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每分钟四十发左右的战斗射速。如果是面对敌骑冲锋而无需多大精度开火的情况下,几乎在不到二十秒的骑兵百步内的冲击距离下就能够把填装在六排三十支枪管中的子弹全部发射出去。

利用填装好的弹药还有可以接连射击的排枪向远处的目标开火的时候,似乎使张海有种自己运用的并不是17世纪的滑膛武器,而是一种现代装备的错觉。

通过这种不惜成本的火器运用方式,这种臼铳思路的燧发排枪已经可以让一个士兵具备南北战争后期水准的如同斯宾塞连发枪一般的火力了。这甚至让张海产声了另外的想法:今后,还有没有发展后装燧发枪的必要?又或者是后装线膛燧发枪补充对峙射击能力就可以了?

“在装备这种火器的情况下,你觉得我们的战士们在小规模战斗中至少可以对付几个敌人?”张海向对军务和部队管理比较熟悉的刘洪涛问道

张海说的很清楚,是在小规模战斗中的一对多。在这种部队预想的城镇或复杂地区的战场上是很有可能面对的情况。

“从攻防装具上来说是五个人,我们更短、弹管之间也更为匹配的枪械可以让熟练的射手达到每分钟五发的射速,而敌人的那些类似射程与精度鸟枪手两分钟内发射三发子弹已经是算是不错的。在防具方面,即便是这种相比板甲防弹能力有不足的优质板链甲,按照测试也可以抵消掉六分之五的箭弹伤害。敌人的大多数可以有效单兵移动的盾甲是当不住我们那种枪口动能很可能近千焦尔的黄金子弹的。这一来一回就是二十倍的单个战斗力差距,遇到小规模的战斗按照开方计也相当于四五个敌兵的战斗力。这还仅仅是从攻防装具上来说的,虽然这些战士战斗力拔尖并不是唯一的选拔标准,但我不相信成规模的敌兵有多少在作战意志和射击的稳定性上能够与我们的战士相提并论。按照以往同明军堪战战兵的大多数战场统计,即便在小规模的战斗中我们的战士应该至少能够依靠攻防装具优势同十几名敌人抗衡。如果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哪怕分队以上的战斗,那就至少是二三十倍的战斗力优势。这还仅仅是按公平持续对射的情况估计,没有计算那种把填装好的排枪中三十发子弹接连不断的射向敌人的情况。

“看看我们的近战兵器吧!”张海来到东昌另一处街道上视察那些用同真实器材差不多重的类似钢臂弩一般材质的弹簧钢条和全金属护具进行实战对抗的战士们。

为亲卫精锐新制成的兵器大不同于之前的枪剑:“按照以往的战斗经验,除非是对抗骑兵等多无甲或弱防护的目标。而实战中我们遇到的近战对手多以重甲的步兵为常见,这种情况下还是长度更长一些的长矛更为使用。为了弥补长矛在近战中的不足才制成了这些大不寻常的套管式枪剑。”见身边的几名弟子似乎有些希奇于那些细长的全金属兵器,张海解释道。

用优质而少见的钢臂弩级别弹簧钢制成的新式长矛分为两段:一段为一米半杆身直径大概七毫米粗细的矛头,安装着长二十厘米长左右的三棱矛头。另一段为壁厚大概两毫米左右套住这七毫米粗细的钢条直径十一毫米左右长约一米五出头的套管。钢管和钢条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一条长达3。2米左由,重量却不到三斤的细长、坚固、富有弹性的长矛。而当全枪伸缩时则可缩小到大概1。7米长,同装着长刺刀的重火绳枪差不多长度的短矛军刺。

灵活的舞动起白腊杆的长枪往往需要很深的功底及力量基础。而舞动起这全重不超过三斤全长却可以达到三米多的套管式钢制长矛对人的要求却简单的说。稍经训练的人就可以舞动出让敌人无所是从的枪花。而因为全枪的重量并不沉重,训练有速的士兵们完全可以将其当作双手剑来运用,攻击距离甚至可以十分灵活的方式接近五米左右的超长矛进攻的距离。

夏季以来的日子里张海也投入不少时间同选拔出来的亲卫战士们一起练习这些全新的兵器。五米重的十公斤枪剑也有一定的弹性,对于张海来说是最佳的战阵兵器。可要执行一些特殊任务如何将这样重的兵器隐蔽携带就成了问题。因此,学习使用这些便于隐蔽在麻杆或者车木之中的新式兵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张海所配备的套管式钢矛当然也是特制规格的,按照身高的比例长大概四米左右,枪重也达到了三公斤左右,同一般士兵所用的战阵长矛相去不远了。可是在张海的手中这类兵器最多不过如单手短兵一般的轻巧灵活。于是请来了队伍上的武师教授双剑或双鞭的技巧。而这样特殊的兵器已经在本质上同双剑或双鞭都有不少区别了,许多原则也只能在对抗中自己领悟。

当张海以双手把两根长达四米有弹性的套管式钢条舞动起来的时候,攻击距离实际上因为


状态提示:272.第272章 御前战队(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