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628.第628章 夜袭摊牌(二)

岛津家并不是不知临敌应变,白天的震撼也让不少来援的人谨慎起来。为了避免集结起来的兵器再如水师那样遭到对手神秘武器的密集杀伤,夜间执行进攻任务的人终于想到了变通的办法:那就是在夜袭的时候所有人也想白天那些强悍的对手一样以匍匐前进为主。并且在战斗队形上采取少见的单列横队并进行有纵深布置,六十米左右的攻击正面上只布置一百个人,四千人的岛津家主攻部队形成连绵一里而且弯曲的长纵队。每个爬在地上的人未必有铁甲护身也要背着盾牌前进。这是岛津忠恒除了花费巨大时间的坑道挖坑突击外所能想到的减少各种因素伤亡的最好办法了,毕竟临近午夜才能完成突击准备的情况下,可供夜袭突击的时间并不算多了。

午夜时分,正当负责在夜间侦察动静的敌人发觉岸上的新军官兵似准备大规模轮班换岗的时候,进攻的信号终于发出了。

鹿儿岛城内的敌人进一步改进了投石机的攻击方式,开始试探着用人力投石机发射数量多却更小一些的碎石。日冰雹般的石雨砸落在紧临鹿儿城前言壕沟一百米纵深大约五百米宽度的新军防御阵地。

经过又一个半夜加上黄昏总共八个小时折合一个工作日的工事作业,滩头上登陆的第二旅先遣部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事体系。配合三千人部队蜿蜒曲折不宽单有一定深度的壕沟已经总计近万米,并且还有不少的炮位和弹药囤积点。大部分人蹲姿掩蔽在坑道内的时候虽然从天上各个方向上调落下的碎石也有相当机会造成伤亡,但是在大部分官兵有完善铠甲防护的情况下遭遇伤亡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了。投石机发射的较大石块这些简单的掩体就难直接防护,但那样敌人的攻击效率就一下降低了不少。

鹿儿成内以百余架人力投石机在短短的时间内累计向城外的战士们抛出了三千多次累计几万块儿砖瓦碎石,总共只造成负责轮流在战壕内站起身值班警戒的战士们大概百余人的战斗减员,还有一二百人虽然负伤并没有造成致命伤害。

可岛津忠恒却认为这些黑夜里难以躲避的石雨已经足够对滩头上的强敌构成相当的威胁了,就算没有将滩头上那些挖坑的强敌杀伤大半,也会使其因为心理上的顾虑而不敢露出头了。这时候,悄悄潜入海面上的“水鬼”开始对滩头上的战士们的阵地进行佯攻。

按照岛津忠恒的想法:午夜前后正是海水在夜晚接近涨潮的时候,从水路前进不但可以用海浪的声音做为掩护,而且可以在相对长一点儿的战线上让防御的一方疲于奔命。这比从城头下城攻击更为隐蔽,也比从城头至海滩包夹的个狭窄的侧翼进行攻击更有可能达成突破。

没有乘船而是泅渡而来的水鬼们与忍者们并没有什么阵型,上岸后像海龟一样很快就爬行到距离第二旅防区临近海滩的外壕附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外壕附近竟堆积了不少枯叶,也有一些细线串起来的小铃。这虽然没有因引来射击,但壕沟里的不少火光却点亮了。

刘洪涛并没有打算在这个登陆之后的第一个特殊的夜晚节约燃料的打算,当面临敌袭的时候前后和两翼连绵三里左右的外围防线外沟内的火光都已点亮。

上岸的敌人走到可以泼水泼土的距离上打算熄灭这些用于精确火光的时候却遭到了猛烈精确铳炮的袭击。

在二十步左右的距离上,不仅仅是线膛枪可以对仅仅露出肩和脑袋的人展开射击,就是传统的燧发排枪也有相当的命中率。燧发枪在这时代做为少量精装的实验品已经出现了,但却不是这些前来进攻的敌人所能够理解的。迅猛而沉稳的射击不停的在整个海滩上遏止着在壕沟的火光下不停露出面孔的敌人。

能够在夜间于海上游泳并全副武装上岸展开有组织进攻的队伍毕竟是少数,岛津忠恒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在狭窄的侧翼投入兵力展开夜袭强攻,先用分散兵力前进的兵力消耗掉对手可能的爆炸火力再趁机将大部队逼近到极近的距离上展开进攻。

午夜刚刚过后,从城头上到阵地的两翼四面八方都开始有爬在地上的岛津家武士不断向前展开推进。但往往到了距离主战壕二十步左右距离的照明壕上就面临精确而猛烈的枪铳火力阻击

持续近半个时辰的试探性进攻到集中在南九州的各路人马连同岛津家的武士在内累计付出了不小五百余人的伤亡。其间岛津家还试探了几次立姿迅速的冲锋突击,但都被早已填装好的燧发排枪火力压了下去。

岛津忠恒在连绵的作战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时候终于没有再犹豫疑,开始将规模不小的兵力集中在一起展开了向前的“爬行冲击”,只能分散布置在四周的第二旅步兵们那些早已填装好弹药的火器消耗开始大幅增加。

“临阵指挥还不错嘛,我看这些敌人的战场应变能力较我们当年的明军远远要强。如果不是装备和训练太差,在应敌能力方面比起北征时的后金军队来都毫不逊色。也难怪是当年万历援朝之时倭军中水陆都未曾大败过的劲旅。”刘洪涛身边一位第二旅的步兵营长叹道。

“岛津家的显任家主听师傅说当年少年时就曾经随父亲一同参加过万历朝鲜之役,又是有战备需求的地方强藩有我们平时推演中的水平也不奇怪。不过看起来他们并不完全了解在新朝统一天下之前我们在战斗中的一些基本功了。”黑夜


状态提示:628.第628章 夜袭摊牌(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