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天宋武功>第一百一十三章 新技术
行正是向赵德昭汇报藏书等情况。

翌日黄昏时分,孙光宪风尘仆仆而来,这位当初以劝服高继冲献上南平三州的老者,如今满头银丝,皱纹布满了眼角与额头,今年已经六十六岁了,却依旧腰杆挺直,面色红润。

几月不见,赵德昭见孙光宪又老了不少,心中有些唏嘘不已,感叹时光催人老,而孙光宪身着官服,刚要拱手便被赵德昭阻止了。

赵德昭问道:“孙先生最近身体可好?”

“多谢殿下关心,老朽已是耳顺之年,身体还行。此番前来江陵是为了藏书之事。”孙光宪还记着当初的那件事情,在前几月中赵德昭突发奇想,便对孙光宪说要开藏,广收天下书籍典籍史册收于其中,如今孙光宪就是为了此事而来。

在赵德昭的带领下,二人来到了屋内。

“先生请坐!”赵德昭见这位老者依旧关心学究藏书典籍一事,心中甚是愧疚,他忙道,“辛苦孙先生了,此事当初小子也妄言了,这天下典籍甚繁多,怎可单独劳烦孙先生一人行之。”

孙光宪坐在赵德昭对面,他见魏王这么说,心中还是挺高兴的,他道:“此事不怨殿下,老朽也是心血来潮,平素最喜收藏图文典籍,抄书誊写文章,诗词歌赋乐在其中。殿下的想法非常人所及,若是各地都有藏,这对朝廷开科取士、教化百姓也是有益。”

赵德昭听到孙光宪这么一说,他问:“先生都是自己亲自抄写还是让人代写的么?”

孙光宪道:“自然,那雕版价钱太贵,每页书籍章节都要雕刻一版本,而要雕刻这么一个雕版大概花个十天半个月到二旬时间,若是要整个雕刻版本,半年一年算是短的了,这还得看这本书有的厚薄。”

听孙光宪一说,赵德昭自然是这个雕版的,雕版印刷术始于唐代,而且雕版印刷的版本所需的木材一般都是上了岁数的紧密木材所制,如枣木、梨木等。版面制作好后,则需要将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随即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之时,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刷一下,印好之后将纸拿下来,如此就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再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印刷成功了,“这抄写颇为费力,先生如今年岁已大,夙夜操劳对身体有害,不妨让府中拙刀小吏代劳。”

赵德昭转念一想,想起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乃是北宋时期毕昇所发明,如今毕昇尚未出生,赵德昭倒是差点忘记还有活字印刷,而今若是大宋用上了活字印刷,也会对教育等事有利,随即他又道:“孙先生,此事我也常听人提起过,不过小子倒是有个法子。”赵德昭并没有说明,而是却道,“小子只是担心若是此法流传出去,对我大宋而言不利。”

“殿下所说的是?”孙光宪不明白魏王所之的是,但是他知道朝廷一向对于图书雕版之事十分注重,在周世宗之时,冯道在开封国子监主持刻印儒家的《九经》。此时孙光宪也只是负责将各地流散的图书典籍收归在一处,若是魏王能够让陛下亲自下诏刻印图书典籍,那么他孙光宪第一个报名参加校勘工作。

如今魏王一说他有个法子,他认为应该是借助朝廷的力量来推行此事,只不过他并不知魏王担心的是一项新的技术被流传出去。

赵德昭忙解释说道:“若是将雕版上的字全部打散成一个个字,就好比先生绘画之时所盖的印章一样,然后将这无数个印章按照文章排列起来,再刷上印泥,不就是一页文章了?先生认为此法如何?”

孙光宪总算是听明白了,只是他不知道魏王现在是否能够按照他这么说的做出来,而他坐着侧耳倾听中。

赵德昭这边也在考虑活字印刷术的权衡利弊,他思考了一阵过后,便觉得利大于弊,等他回京之后,他亲自上疏给赵匡胤,下令研究活字印刷,暂时作为朝廷专用。

“小子这次回京,一定将此事禀告给父皇,到时候将誊写天下典籍,开设藏,然后将此法应用开去。”

孙光宪听魏王介绍了很多,赵德昭又继续给他讲解这个活字印刷,如何应用等。

……

ps.

1宋代民间书坊印刷最为著名的有河南开封、福建建阳、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以及江西等地。

2刘嶅,宋朝政治人物,以工部郎中出任开封府判官,因对冯瓒行赂,事败被免职。

3冯瓒(914~980),字礼臣,宋初齐州历城人。

4程德玄(940—1004),宋大臣,善医术。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署押衙,颇亲信用事。

5江陵府:唐上元元年(760)设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治所在江陵。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三章 新技术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