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盛唐剑圣>第四十五章 劝诫

李隆基跟着停下了脚步,笑道:“这里只有我们三人,有什么不好说的。”

裴旻沉声道:“臣这一身武艺来至于江湖,对于江湖搏杀之术很是了解。江湖搏杀之术注重招法的变化,讲究身心一体,攻守结合。而战场拼杀之法以杀伤敌人为上,越简单越好,越直接越妙。两者比较起来,战场拼杀之法缺乏变化,要争雄江湖如江湖人一般单打独斗,确实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事情不能一概而定,这天下武功,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真的到了一定境界,是没有江湖、战场之分的。江湖人可以做到阵仗拼杀简单直接,武将同样可以化简为繁,领悟精妙的招式。就如唐初的胡公秦叔宝,他在江湖上威名赫赫,在战场上又何尝不是所向披靡?若我朝中有类似于胡公这样的盖世虎将,本圆岂是对手?所以……”

他顿了顿道:“臣觉得不是吐蕃的杀招丢我大唐颜面,而是我大唐缺乏能战敢战的人才,不敌不是敌人强,是我们自身弱。陛下您想想贞观时期,十二卫大将军!鄂公尉迟敬德、褒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公屈突通、邳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谯公柴绍还有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有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威名赫赫的虎将,可现在呢?”他话没有说明,意识却表达的很明确。

李隆基无话可说,现今的十二卫大将军半数是跟着他发动过两次政变的功臣,还有半数是前朝留下来资历极高的老将,他们的资历是熬出来的,不是战场拼杀来的。

真要细说起来,现在十二卫的将军里有三分之二都没上过战场,余下的就算上过战场的也多是小打小闹,没有一个经历大阵仗的。

“静远说的确实在理!”李隆基叹了声道:“不过这也不能完全将责任推卸到他们身上,近年来除了东北辽东辽西有过战事,北、西、南三面都未有兵祸。长时间的疏于阵仗,跟太宗时期乱世纷争,自然比不了。”

“正因这样,才值得担心!”裴旻慎重道:“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安逸,一但战事来临,如何抵挡?”

李隆基深深的瞧了裴旻一眼道:“你这是与我想到一块去了,朕打算调动二十万人马集结于骊山脚下,举行演武阅兵,以表示朕重视军备训练之心,也可以张扬国威。”

裴旻脸色却是一僵,李隆基不跟他说起此事,他还想不起来,听他这么一说,立刻想到了历史上有过这么一出记载。只是结果很坑爹,李隆基举办的这才阅兵活动声势浩大,旌旗连亘五十余里。然而发生了各种情况,导致军容不整,秩序混乱。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闹了天大的笑话。

说起来也是悲哀,现在唐朝的府兵练整队都是问题,何况是上阵杀敌?

“这个……陛下,臣觉得有些不妥!”裴旻硬着头皮道:“而今府兵制败坏,兵卒水平参差不齐。一下子集结二十万阅兵,只会引起更大的动荡,反而没有效果。想要通过阅兵,以扬国威,至少先要将府兵素质提升起来。甚至直接改募兵制,兵卒有了一定战力时,才有奇效。”

李隆基沉吟了会儿道:“张相最近与我提过此事。只是姚相觉得妄动军治会对府兵造成影响。一直没有定论,现在看来募兵制确实要尽快走上章程,至于骊山阅兵,就放一放好了。”他不在这问题上纠缠,而是道:“今日朕看你对吐蕃使者态度不是很好,可是因为吐蕃使者欺我大唐无人的缘故?”

裴旻毫不犹豫的说道:“一方面是因他们,我大唐岂容西南蛮夷在头上作威作福?另一方面是臣觉得吐蕃此来并非有心与我大唐示好,而是不安好心。”

李隆基沉声道:“此话怎讲?”

裴旻道:“臣一直将吐蕃、突厥视为外患,对他们的防范之心,从未消减。现今我大唐已经走向平稳,正是发展之际。设身处地一想,若陛下您是吐蕃赞普或者突厥可汗,您觉得是发展起来的大唐可怕还是现在军事疲软的大唐可怕?”

李隆基动容出声道:“你是说吐蕃或者突厥可能与我大唐动兵?”

裴旻苦笑:“至少臣是如此分析的,而且不是没有依据来证明臣的看法。”说着他将孙周的检举跟李隆基说了,看着一脸震撼的李隆基道:“正因为发现吐蕃背地里的勾当,臣才觉得吐蕃此次出使我大唐目的并不单纯,而是趁着两国关系犹在,打算在没有撕破脸面的时候,最后从我们身上拔些毛回去,以弥补他们的不足。”

“大将军真的为了金银钱物出卖大唐?”李隆基不可思议的看着裴旻,在他眼中杨矩是有功的,尽管当年将河西九曲地赠给吐蕃,他心底也有点点不舒服,却也觉得正因为杨矩的出使吐蕃与吐蕃的这番交涉,大唐吐蕃之间才能如此和平共处。

裴旻道:“有八成可能!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臣不敢贸然动手将杨矩收押,免得打草惊蛇,打算人赃并获。”

若裴旻直接以自己分析说吐蕃会与大唐撕破脸面,李隆基只怕会将信将疑,但此刻他机智的将两件事情一起说了。前后照应,却由不得李隆基不信。

“可恶!”李隆基气得拔出佩剑将面前的一颗竹子砍倒,愤然道:“三年,只要给朕三年时间,朕就能如太宗一样练就一支百战精锐,可如今……”

“陛下!”裴旻毫不犹豫的道:“永远别指望敌人会好心给你时间,时间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太


状态提示:第四十五章 劝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