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礼-霍尔与凯瑟琳-肯尼迪,两位都是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人脉、权势、威望、地位等多个层面来说,双方都拥有着深远影响力,如果真的硬碰硬,那么就是火星撞地球,也许最终不会有一方获胜,两败俱伤才是最大可能,这对于“侠盗一号”剧组来说,就可能发展成为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制衡,这才是重点。
趁着“侠盗一号”剧组还在马尔代夫工作,蓝礼与凯瑟琳在伦敦展开了角力,双方有来有往,谁都没有轻易下手,前前后后面谈三次,另外还有两次电话会议,气氛紧绷、火花四射的对峙让双方陷入僵持。
具体谈话内容无人能够得知,但从结果来看,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共识。
剧本,的确需要修改,删减部分场景对话、删减部分角色戏份,尤其是战斗场面的场景,尽可能让节奏提升起来,确保电影的叙事节奏能够在轻便、凌厉一些,不影响主线的情况下,为电影减少累赘。
导演,不能变动,这也是蓝礼与凯瑟琳之间的争论核心。
蓝礼以严肃的姿态正式拒绝了托尼-吉尔罗伊的“帮忙”,临时加入第二导演,这对剧组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加里斯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思路也可能遭遇破坏;但凯瑟琳的态度也非常坚定,她认为加里斯绝对需要帮助,节奏控制和打斗场面是商业电影的关键,剧组需要让电影的节奏提升起来。
最终结论是,托尼-吉尔罗伊暂时还是远离剧组,但托尼可以以顾问的身份,与加里斯开会进行探讨,给予一些意见;而蓝礼也会与加里斯开会,确保加里斯能够在打斗场面调度方面接受更多可能性。
至于节奏控制,那就是后期剪辑的事情了。
结局,保持原状,这是蓝礼的底线,同时也是加里斯的底线,拒绝为了续集的潜在可能留下任何尾巴。续集问题只是一方面而已,真正原因还是结局对于反抗军的意义,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来回回,双方终于达成共识。
紧接着,克里斯托弗-迈考利(ccquarrie)就已经出现在了伦敦。
为什么是克里斯托弗-迈考利呢?
作为导演,克里斯托弗执导了“侠探杰克”、“碟中谍”的第五部和第六部,他的导演能力暂时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更多被誉为是汤姆-克鲁斯的固定合作伙伴;但作为编剧,克里斯托弗在好莱坞则是赫赫有名的“补锅匠”。
“非常嫌疑犯”是他的成名作,虽然在那之后的一系列商业电影都表现平平,“侠探杰克”、“致命伴旅”以及“巨人捕手杰克”等等作品都遭遇到了惨败,但克里斯托弗对于台词的精炼和控制,却在好莱坞是有口皆碑的。
好莱坞剧本创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只有创作内容超过百分之三十,才能够拥有最终署名权;但事实上,不在编剧名单之上却参与到剧本创作的编剧,却可能是一个长长的列表,一个剧本辗转经手多个编剧,着实再正常不过了。
这里还需要注意,在剧组正式开机前和开机后,都可能出现一种情况:
制片人对剧本的细节部分不太满意,可能是修改台词对话、可能是修改少数场景,在没有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希望能够局部修改剧本内容,那么,此时“补锅匠”就将登场了,这被认为是一个小范围内的技术活——
不需要大量的繁琐工作,却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调整。有些编剧,可能缺少天赋,对于故事框架和主线设置缺少一点细腻的触感和灵感,创作一个完整剧本的话,可能就是灾难;但细节把控却具有自己的独特技巧,可能是台词功底,可能是场景设置,可能是人物性格,诸如此类等等。
比如说,克里斯托弗-迈考利。
“局部修改剧本”的工作,其实并不光彩,因为真正具有天赋与能力的编剧都不屑做这样“非创造性的体力工作”;但这种“体力工作”却有着一种不可取代的优势:简单,便捷,收益高。
创作一个剧本框架,可能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薪酬平均保持在一百万美元左右;而创作一个完整剧本,周期就相对漫长,短则三个月、长则数年,但薪酬就没有限制了,三百万美元乃至更高。
但“补锅匠”的话,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他们就可以收获三十万到五十万美元的酬劳,修改一句话和修改百分之二十九内容,报酬都是相对固定的,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取得丰厚回报,这也被认为是好莱坞最赚钱的工作。
就如同站在街边的“身体工作者”一般,赚快钱。
话虽如此,真正能够胜任这一份工作的编剧,在好莱坞其实也并不多。
重新回到克里斯托弗-麦考利身上。
蓝礼与凯瑟琳达成共识之后,克里斯托弗就“立刻”出现在了伦敦,就好像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一般,随时待机。
这也意味着,其实凯瑟琳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些讨价还价只是在麻痹蓝礼而已,最终她还是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修改剧本。虽然合同规定,蓝礼拥有剧本决策权,但凯瑟琳总是有办法让蓝礼点头。
在制片人层面的制衡,凯瑟琳才是更加富有经验的一方。至于蓝礼,更多还是依靠着自己的心态与气场形成对抗——现在再回首当初“爱疯了”在帕克城与哈维-韦恩斯坦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无知者无畏。
蓝礼甚至暗暗猜测,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