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宋缔>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关之乱

蔡伯在城中引起的轰动一点也不比萧挞里下令北撤要来的小,甚至超越了北迁对契丹百姓的重要。

和赵祯一样,萧挞里从一开始给契丹百姓灌输的感觉就是大宋一定会对契丹行进惨无人道的灭族,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和大宋有着百年宿怨民族。

所以在大多数契丹人,甚至是朝臣的眼中,大宋都不会轻易停下征伐的脚步,既然没有退路,那只能和大宋战斗下去。

但蔡伯的言论一出就不一样了,契丹人这下发现他们并非只有一条出路,大宋也不是真的要把契丹人赶尽杀绝,或是内迁同化,他们甚至还能自己拥有草原上的土地!

这些话都是大宋的驸马,这次的正旦使蔡伯所说,对于他契丹人并不陌生,甚至有不少人在提及他的名号时神奇大拇指,赞一声:“言出必行蔡伯!”

当年他在上京城中经营蔡记给他自己赚取了大量的好名声。

做生意最讲究的便是一个信字,靠别的办法或许会一夜暴富,但要想把商号做大,做强,唯一的办法就是童叟无欺,诚实守信。

蔡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但把蔡记经营的很好,甚至连自己的个人信用,名声都经营的极佳。

所以蔡伯的说的话契丹百姓愿意相信,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朝臣们的耳中,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信息,而这一点萧挞里一直瞒着他们。

蔡伯的目的达到了,巨母城的市井中已经开始传出各种各样添油加醋的“版本”。

随着蔡伯的“无意”传播,巨母城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言论。

有人说,宋和契丹之间本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切的根源不过是缘起燕云十六州的争夺罢了,而燕云又不是契丹自己夺取的,那是“儿皇帝”石敬瑭自己双手奉上的,这能怪得了谁?

现在大宋和契丹之间没有什么仇怨,大宋不过是想要草原臣服,这就是汉家王朝高高在上的骄傲,那不如与大宋议和,臣服大宋后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

最少能保住契丹的草原啊!

对于契丹人来说,草原的重要不言而喻,中京道和上京道的草场被宋人占据了,否则也不会北迁,眼下若是失去整个草原,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言论得到了不少契丹百姓的支持。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依旧坚持和大宋战斗,只有赢得了战争才能保全契丹。

城中的这两派观点吵得很厉害,一时间居然在年关的时候演变成一场大“论战”,双方之间谁都有道理,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站队。

唯独蔡伯一个人站在旁观席上看的津津有味,连他都没想到自己的言论在契丹引起如此大的争论,这对契丹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但对大宋来说绝对是好事。

从一开始他也只是简单明确的传达大宋的意思,传达赵祯的话而已,可现在却没想到契丹人自己乱了起来。

他从一开始只是为了让契丹人的内心动摇起来,谁曾想到居然还出现了争论?

但他并不知道,契丹人的内心已经积压了太多的憋屈,愤怒,恐慌,迷茫,这些负能量裹挟在一起,一直随着契丹人北上,现在骤然安定下来了,又是年关之前,这种情绪在蔡伯的“点燃”下瞬间爆发。

是战是和已经成为这个年节契丹诸位重要的话题,茶余饭后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契丹日落西山的时候,更是如此。

突如其来的动荡让萧挞里措手不及,但很快她便冷静下来,显然蔡伯在巨母城中所说的话已经产生了效果。

别说是平民百姓,便是朝中官员甚至是自己也被他赵祯开出的条件所打动,若是只要向大宋称臣纳贡,宣誓王化,这也算不得什么。

但他赵祯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萧挞里忽然明白,为何从朝堂到民间会如此争论,他们都想着留有退路,都想着重新回到他们原来的土地,可被大宋夺取的中京道,上京道还会回来吗?

绝无可能,他赵祯能把这些土地占据了,岂能再还给契丹百姓?

这看似是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可事实上且并非如此,朝臣和契丹百姓已经看不到希望,眼下虽然在巨母城中还有一丝安慰和庇护,可在大宋强大的国力面前却难以匹敌。

现在的巨母城是复杂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人想要逃跑,有人想要死战到底,有的人却想着以战促和,如此纷乱的局面还了得?

萧挞里知道,这是蔡伯在故意扰乱巨母城中的民心,在这个万难之时最需要的便是团结一心。

萧挞里在心中冷笑,其实他赵祯绝不会给契丹机会,他是要把契丹变成他赵家的契丹!利用萧仁这个拥有大宋和契丹两者血脉的孩子来统治契丹。

城中的乱象并没有对萧挞里造成多大的困扰,反而是蔡伯的话让她心中出现一丝担忧。

赵祯不会轻易许诺这么多的好处给契丹,尤其是在大宋兵甲高歌猛进的时候,这更显得物极必反,萧挞里和赵祯一样都是皇帝,他岂能看不出其中的问题?

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换做是自己也不会停下攻伐的脚步,放任大好机会从手中溜走。

所以赵祯所说的一系列优待政策在萧挞里眼中都是阴谋诡计,唯一的问题是即便萧挞里知道问题但却不知道赵祯耍的是什么手段。

她知道赵祯即便是给契丹人以土地,也是有相当苛刻的条件,所有人都看到的了带来的好


状态提示: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关之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