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仙侠修真>从蜀山世界开始>第74章初习武解脱庵

峨眉后山,顶峰山洞。

此洞乃是峨眉山最高的山洞,云雾时常环绕山半,寻常飞鸟决难飞渡。

在洞外用目一看,只见孤峰独立,险峻笔削,下临万丈深潭,纵然是多么胆大之人来此,也是不禁为之目眩心摇。

李宁和周淳正在运取行李,李英琼年幼且未习武功,且长辈不给沾手,故而手头无事。

她走到山洞门首,见洞门壁上撰有四个大字,是“漱石栖云”。

李英琼看了一眼,便径直走进洞内,见洞中共有石室四间,一明三暗。

她心想:“这三间光线较暗的石室,可以用来作为我们的卧室,以便休息。至于那一间光线较好的石室,作为大家读书养静之所,是再好不过了。”

此时恰逢李宁和周淳二人将应用东西一一取了来,一共取了三次,才行取完。

李英琼见状,连忙走近父亲和周叔父的身旁,想要帮手,被他们摆手相阻。

她撇了撇嘴,转瞬又兴高采烈的和两个长辈述说她适才所想。

李宁和周淳二人自无不可,一同点了点头,将行礼逐一安置。

等到他们收拾停妥,已是夕阳衔山,即将西落。

地处偏僻清寒,三人胡乱吃了些带来的行囊中干粮干脯,以供饱腹后,便用石头,将洞口封闭,然后径自前往各自的石室,就此睡去。

第二日,大日初升,露水刚凝,正是清晨时分。

李宁已然起身,舞了一遍剑,打了一通拳,把身骨活动了一番后,便去将梳洗完毕的李英琼唤来,开始教她练气凝神,以及种种内功。

对于李英琼习武一事,经过李英琼再三的纠缠,及周淳的数次劝解,李宁已然是点头应允。

对于李宁自身来说,他也是不愿将这一身的本事就此失传。

李英琼乃是这次群仙劫运的应劫之人,天地所钟,天赋异禀。

不消多少日月,她便将父亲李宁传下的各种柔软功夫一齐练会。

李英琼性急如火,习剑之心急切,每天都在请求李宁、周淳二人教她剑法。

周淳见她进步神速,也是认为可以传授。

惟独李宁执意不肯,只是说道,还未到时候。

李英琼无奈,只能日日跪求。

这一日,李英琼在洞外练习,李宁和周淳二人在洞内练气。

二人收功完毕,周淳便开口帮英琼说情。

李宁把头摇了摇,说道:“贤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难道不知她现在已可先行学剑么?你须知道,越是天分高的人,根基越要打得厚。琼儿的天资,我是绝对够不上当她的老师的,所以我现在专心一意,与她将根基打稳固。一旦她日后机缘来到,遇见名师,便可就势,成为大器。”

“如果我现在草率从事,就把我平生所学一齐传授与她,也不能独步一时。再加上她的性情激烈,又不肯轻易服人,天下强似我辈的英雄甚多,一旦遇见强敌,岂不吃亏?所以,我的意思是,要她不学则已,一学就要精深,虽不能如古来剑仙的超凡入化,也要做到尘世无敌的地步才好。我起初不愿教她,也是为她聪明性急,我的本领有限的缘故。”

周淳听了此言,也就不便深劝。

父辈一番苦心,考虑深详。不过,李英琼性急,哪里能耐得住性子。

李宁、周淳因为怕懈散了筋骨,所以每日起来,必会在洞前空地上,练习各种剑法拳术。

且这山上风景虽好,但是唯独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离水源甚远。

于是,李宁、周淳二人每隔两日,便会轮流,行驶一里多路,去到那半山崖瀑布处取水,因为那下边有一条小溪,水清见底,泉甘而洁。

李英琼见哭求多日,二人始终不肯教她,眼珠一转,便心头生出一计。

她在李宁、周淳每日练功时,都会在旁,用心静看。等到他二人因为取水,不在眼前时,便在私下暗自练习。

而峨眉山上,猿猴最多,李英琼有一天看见猴子在山崖上奔走,矫捷如飞,便又动了练习轻身的念头。

于是,她每日清早起来,将带来的两根绳子,每一头拴在一棵树上,她自己就在上头练习行走,随后又逼李宁、周淳二人教她种种轻身之术。

李英琼本有天生神力,再加这两个老师指导,不但将自身练得身轻如燕,并且力大异常。

………………

光阴易过,在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周淳每隔一月动身下山的日子。

这一日,周淳起身下山,刚刚走到舍身岩畔时,忽见路旁闪出一个小童,年约十一二岁,生得面如冠玉,头上梳了两个双丫角,穿了一身青布短衫裤,见他走近,连忙快步向前,迎上前来,口中说道:“弟子赵燕儿,拜见老师。”

说罢,便将手中所持的一封书信递过。

周淳伸手接过,打开一看,原来是自身归途中所救的一个寒士,文昌阁教读马湘写来的。

信中说:三日前,村中来了一个和尚,形状凶恶异常,身上背了一个铁木鱼,重约三四百斤,到村中化缘。

说他是五台山的僧人,名唤妙通,游行天下,只为寻访一个姓周的朋友。

村中的人,因为他虽然长得凶恶,倒是随缘讨化,并无轨外行为,倒也由他。

他因为村中并无有姓周之人,昨天本自要走,忽然有个口快的村人见他询问,说起周先生。

他便问先生的名号同相貌。

村人回答,他一听完后,立时面上神色


状态提示:第74章初习武解脱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